晚安首圖—認識宰牲節
文化 CULTURE, 議題 ISSUES

認識宰牲節:朝聖月中紀念先知亞伯拉罕為真主犧牲、分享牲口與祝福的節日

宰牲節與開齋節是穆斯林兩大節慶,其中宰牲節更被穆斯林視為「大節」(the Greater Eid),但我們往往更熟悉開齋節,對宰牲節的由來、意涵等則相對陌生。

「宰牲節」(Eid al-Adḥa, عيد الاضحى)是源於阿拉伯文的字面翻譯。在宰牲節中,穆斯林會宰殺牛、羊,與鄰人、窮人分享牲口的肉慶祝節日,故稱。但華語世界中仍可見許多不同的說法,如忠孝節、古爾邦節、哈芝節等。其中「古爾邦節」則取自另一個阿拉伯語單詞「قربان」(羅馬化:qurbān)的譯音,亦有犧牲、獻祭之意。

在朝覲月份中的宰牲節

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也常用「哈芝節」(Hari Raya Haji)此一稱法。但宰牲節的節日典故與五功中的「朝覲」(al-Ḥajj)並無太大關聯,惟其正好落在伊斯蘭曆第12月「Dhu al-Ḥijjah」(馬來語、印尼語:Zulhijah)的第十日至第十三日間。「Dhu al-Ḥijjah」的字面意思即「朝覲的月份」,而宰牲節正好與朝覲行程重疊,因此聖地麥加的屠宰場也會在宰牲節第一天同步舉行宰牲儀式,作為整個朝覲儀式的一環。

(圖片來源:Jubair1985, CC BY-SA 4.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宰牲節典故:先知亞伯拉罕父子的「忠」與「孝」

而為什麼要宰牲?這就要提到伊斯蘭的先知亞伯拉罕(《古蘭經》中稱「易蔔拉欣」)以兒子獻祭的故事了。

《古蘭經》第37章〈列班者〉章(Sūra al-Ṣāffāt)記載,亞伯拉罕夢見他將宰殺兒子伊斯馬義獻祭給真主,而伊斯馬義則願意犧牲,義無反顧。正當亞伯拉罕準備宰殺兒子之際,真主將以一隻公羊替換了伊斯馬義。此故事被視為真主給亞伯拉罕的一項考驗:亞伯拉罕對真主的忠誠與服從因其行為而被彰顯。(《古蘭經》37:100-112)

而前述中國穆斯林常用的「忠孝節」稱法,有一說即認為是取自亞伯拉罕對真主之「忠」與伊斯馬義對父親之「孝」。無論稱法如何,節日的意涵都與先知故事息息相關:宰牲成為穆斯林紀念(commemorate)亞伯拉罕的儀式,而宰牲節也因此也被賦予了服從真主、為真主犧牲的意涵。

當宰牲節到來,穆斯林會在日出後到清真寺進行集體的節日禮拜,其後才如前述般進行宰牲儀式。能力許可的穆斯林家庭會購買健壯的牛、羊、綿羊或駱駝等牲口,按照符合清真標準的方式宰殺,如宰殺前念誦真主之名、放血宰殺等。某些情況下,牲口也可能是由幾戶家庭合資購買的,畢竟一頭健壯牲口要價不菲。

(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宰殺後的肉分為三份:一份自家留;一份給親友或鄰居;另一份捐給窮苦、無法負擔牲口者。此外,穆斯林也被鼓勵在宰牲節捐獻行善,而捐獻的形式也不限定於牲口的肉。

此外,在為期三、四天的宰牲節節慶中,穆斯林也會換上新衣裳、互串門子拜訪親友,聯絡感情。此慶祝方式與開齋節類似。

(封面來源:Zurijeta)

延伸閱讀
>>> 神聖的拉馬丹月:以齋戒、禁慾、行善為真主之道奮鬥
>>> 古蘭經能不能被翻譯?淺談古蘭經的歷史與翻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