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真正的「回曆新年」?認識伊斯蘭禁月、阿舒拉日與其背後的千年教派史

「穆哈蘭」月(al-Muḥarram, المحرّم)是伊斯蘭曆(伊曆)的第一個月。在伊曆中,該月與第7月(Rajab)、第11月(Dhu al-Qaddah)與剛結束的第12月(Dhu al-Ḥijjah)同為四大「聖月」或「禁月」。在這四個月份中,一切戰爭、殺戮行為都是被禁止的——「穆哈蘭」一詞本身即有被禁止之意,因此也有人以「禁月」稱之。

如同其他穆斯林所歡慶的節日,傳統上穆哈蘭月首日,也就是所謂「伊曆元旦」(Awal al-Muḥarram,或稱回曆元旦)也需透過「觀月」(moon sighting)——即觀測新月是否出現來加以確認。

伊斯蘭曆的「新年」

(圖片來源:Pexels / Muhammad Adil


一般而言,伊曆元旦並未如開齋節、宰牲節(Eid al-Adha)般,受到穆斯林熱烈慶祝。然而許多具有一定規模穆斯林人口的國家也會將伊曆新年訂為國定假日,其中便包括馬來西亞。

而馬來西亞的華語使用者常常習慣將開齋節(Eid al-Fitr或Hari Raya Aidilfitri)稱作「馬來人新年」。這一方面是基於馬來西亞宗教與族群捆綁在一起之下,華社普遍認為伊斯蘭即「馬來人的宗教」之印象。至於「新年」之說,實是由於穆斯林慶祝開齋節的方式更接近華人對「過年」的認知。但如前所述,就曆法上一年之終始而言,這一天才算是真正的「新年」。

除了標誌著一年終始,穆哈蘭月之所以別具意義,也在於此月的第十天是伊斯蘭歷史中重要的「阿舒拉日」(the Ashura)。這就要從距今1300多年前,伊斯蘭於阿拉伯半島草創初期的故事說起。

「阿舒拉日」背景:先知之後的 「哈里發」之爭

阿舒拉日的紀念儀式中重演 「卡爾巴拉戰役」(圖片來源:Payam Moein,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對伊曆有些許認識者,或許會知道伊曆是以西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從「聖遷」(al-ḥijra)至麥地那,建立起第一個穆斯林社群(ummah)的那一年為元年。而在此之後,麥地那的社群歷經了多次戰爭與阿拉伯諸部的歸順,統一了大部分的阿拉伯半島,其中當然也包括聖遷的起點、「兩聖地」之一的麥加。

西元632年,穆罕默德歸真,留下了頗具規模的社群與疆域,卻並未確切指定其繼承者。其中一派人支持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ʿAlī ibn ʾAbī Ṭālib)為繼承者,他們即所謂的「阿里派」(shī’a ʿAlī, الشيعة علي);另一派則主張應由社群共同推舉出其領導人。在歷經一番波折後,阿布 • 巴克爾(Abu Bakr)被推舉為領導人,即首位「哈里發」,開啟了伊斯蘭史上的「正統哈里發」(the Rightly Guided Caliphate)時代。

從阿布 • 巴克爾平定叛教戰爭(the Ridda War),到繼任的歐馬爾(ʻUmar ibn al-Khaṭṭāb)、烏斯曼(’Uthmān ibn ‘Affān)時期不斷向周圍地區的征服,最初僅百來人遷徙之下建立的社群,已初具大帝國的雛形。西元656年,烏斯曼遇刺身亡,阿里終得繼任哈里發,但前任哈里發之死卻讓阿里一直處在被懷疑為主謀的陰影之下。

弒君的陰謀論、加上從前伊斯蘭時期以來部族間的齟齬,終究引爆了社群的內戰。阿里碰上了勁敵:來自伍麥亞族(Banu Umayya)、時任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Mu’āwiya bin Abī-Sufyān)。前者因同意與敵人媾和而落得被原支持者暗殺的下場;後者則在阿里遇刺後成為哈里發,後來更傳位於親身兒子雅濟德(Yazīd ibn Mu’āwiya bin Abī-Sufyān),開啟了伍麥亞朝的世襲統治,帝國至此變成世襲的家業。

穆阿維亞於哈里發烏斯曼在位期間率海軍政府塞普勒斯(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卡爾巴拉戰役、阿舒拉日與什葉歷史記憶

而阿里逝世後,其支持者仍持續反抗著伍麥亞朝的統治,並效忠於阿里的兒子:哈珊(Ḥasan ibn ‘Alī)與胡笙(Ḥusayn ibn ‘Alī)。哈珊很快就放棄了抵抗,降服於穆阿維亞。兄弟倆回到麥地那,在整個穆阿維亞的任期內都遠離帝國政治。

但在雅濟德於西元680年繼位哈里發後,胡笙卻拒絕宣誓對其效忠。此時盤踞在庫法(Kufa)的阿里派邀胡笙到庫法舉事。胡笙攜家帶眷,戰士連同家屬共七十多人前往庫法,途中卻在庫法城外數十里的卡爾巴拉(Karbala)遭遇數千伍麥亞軍隊的圍困,水源被斷。

最終,胡笙被迫嘗試突圍。在穆哈蘭月的第十日,本應是禁止殺伐的日子裡,胡笙一行人突圍不果,72名男性慘遭屠殺,胡笙本人被斬首,此即為「卡爾巴拉之役」(the battle of Karbala)。而後世所稱「阿舒拉」(Ashura, عاشوراء)即「第十」之意,指的便是事發的穆哈蘭月第十日。

這場發生在卡爾巴拉的慘案進一步激化了阿里派與伍麥亞政府的衝突,也使得伍麥亞的統治留下污點,受到許多穆斯林史家的批評。在遜尼與什葉教派漸漸形成的漫長歷史中,卡爾巴拉的記憶與阿舒拉日成為什葉派重要的身份意識符號。至今,各地什葉穆斯林仍會在此象徵和平月份中的第十日,以遊行、哀歌、受難劇展演、鞭笞肉體等方式紀念胡笙的殉難。

在印度海德拉巴(Hyderabad)的什葉穆斯林於阿舒拉日遊行並以鞭笞肉體的方式紀念胡笙殉難(圖片來源:Dasram,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封面來源:Payam Moein,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延伸閱讀
>>> 【晚安書】《先知之後》:社群分裂的故事 伊斯蘭教派的前世今生
>>> 【晚安書】《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撥開「聖戰」迷霧 看歷史中的吉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