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派」一直都是談論伊斯蘭時很難避免的議題。我們常常見到「遜尼派」、「什葉派」這樣的稱法,以及關於他們之間衝突不斷的新聞報導,卻不一定知道教派分歧從何而來、有何意義。《先知之後》一書中所講述的,正是被後世視為「教派分裂源頭」的歷史故事。
「穆哈蘭」月是伊斯蘭曆的第一個月。該月與第7月、第11月與第12月同為四大「聖月」,期間一切戰爭、殺戮行為皆被禁止。除了標誌著一年終始,穆哈蘭月之所以別具意義,也在於此月的第十天是伊斯蘭歷史中重要的「阿舒拉日」。這就要從距今1300多年前,伊斯蘭於阿拉伯半島草創初期的故事說起。
宰牲節與開齋節是穆斯林兩大節慶,其中宰牲節(或稱忠孝節、古爾邦節、哈芝節)更被穆斯林視為「大節」。在這一天中,穆斯林會宰牲,與鄰人、窮人分享牲口的肉慶祝節日。宰牲的習俗與伊斯蘭先知亞伯拉罕犧牲兒子獻給真主的故事有關,而宰牲節也因此被賦予了服從真主、為真主犧牲的意涵。
隨著以美軍為首的北約駐軍逐步撤離,阿富汗境內的塔利班勢力開始「反攻」,尤其在北部諸省進展神速,近日更宣稱已控制全國85%的領土。阿富汗政府軍節節敗退,許多居民、甚至軍人紛紛出逃鄰國。在局勢極有可能進一步激化之際,和談的前景蒙上了陰影,而「塔利班」一詞也再度成為國際新聞的焦點。
馬來西亞疫情持續嚴峻,政府自6月開始實施全國封鎖,停止所有社交與經濟活動。而確診人數居高不下,封鎖令也一延再延,全國面臨慘重的經濟代價。在此背景下,民間自主發起「白旗運動」(#BenderaPutih),在網路上呼籲有需要者在家門前掛起白旗求助,讓有能力的熱心人士主動協助。
作為一個當代的都市人,我們很難想像沒有社交媒體、搜尋引擎、影音平台的生活。網路已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我們歌頌著網路的益處與優勢,並對此深信不疑。但這是網路時代的真相嗎?這次推薦的三部紀錄片以不同的方式,揭露了資訊爆炸時代的陰謀、荒謬與人性的掙扎,讓我們一窺一個當代超級巨獸的真面目。
馬來西亞首相「改名」一事為網民熱議話題。此事被不少華人網民以看風水、改運勢加以解讀,加上長期以來對政府抗疫不力的不滿、與對政府合法性的質疑,「改名」自然地指向政府的無能、不務正業與迷信。然而在上述許多的言論中,也足見馬國華文網路媒體、網民對馬來穆斯林命名習慣、文化的陌生。
這兩年對於香港人而言,想必是難忘的:2019年《逃犯條例》修訂引發「反送中」運動、全球爆發冠病肺炎疫情、中國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進一步侵蝕香港言論、政治空間與司法獨立。劇變之下,在台港人複雜的心情也在家鄉與異地間擺蕩。這次,讓我們讀他們的故事,看他們如何經歷、感受、回應這個時代。
楊寶貝指控林尚進性騷擾一事與相關的評論,反映出網紅、網民們的性別意識問題。可惜從目前的輿論看來,性別意識的議題似乎都未得到重視。若濫賭、詐騙等事確實情節嚴重、需要向公眾交代,那性騷擾又何嘗不是?還是說性騷擾在其他「重大錯誤」之前,就是如此微不足道?
「強暴玩笑」儼然成為馬來西亞社會性別意識的照妖鏡:學生把強暴當有趣的玩笑,而揭露不當玩笑的學生受到批評、謾罵,甚至性侵威脅,凸顯了性別平權教育的不足。而受此啟發的IG帳號@savetheschoolsmy則透過網路的力量為校園裡的受害者發聲,讓抗爭的火苗迅速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