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20個倫理學議題組成,條理清晰、文字簡單易讀。人文學科如哲學往往在大學生「戰科系」時深受其害,因其價值難以被直觀量化或受社會主流所認知。事實上,哲學的思辨有助於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幫助我們決策。
「原教旨主義」源自於基督教,泛指一切「回到根本」的宗教詮釋與實踐方式。移植到伊斯蘭傳統中,即指遵從《古蘭經》、聖訓,以及先知穆罕默德時代的生活等為典範。然而事實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無法告訴你各個組織、流派之間有何不同,也無法讓你知道某個組織實際上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教派」一直都是談論伊斯蘭時很難避免的議題。我們常常見到「遜尼派」、「什葉派」這樣的稱法,以及關於他們之間衝突不斷的新聞報導,卻不一定知道教派分歧從何而來、有何意義。《先知之後》一書中所講述的,正是被後世視為「教派分裂源頭」的歷史故事。
「穆哈蘭」月是伊斯蘭曆的第一個月。該月與第7月、第11月與第12月同為四大「聖月」,期間一切戰爭、殺戮行為皆被禁止。除了標誌著一年終始,穆哈蘭月之所以別具意義,也在於此月的第十天是伊斯蘭歷史中重要的「阿舒拉日」。這就要從距今1300多年前,伊斯蘭於阿拉伯半島草創初期的故事說起。
歷史課本裡常常會提及各朝代中的重大事件和歷史背景,「皇帝」握有國家大權。皇帝享受風光的皇權,看似無憂卻也有無限煩惱,因此皇帝們需要尋找樂子來創造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今天為大家揭曉皇帝們私下的超萌行為以及母湯事蹟,那些歷史課本沒告訴你的事你都知道嗎?
宰牲節與開齋節是穆斯林兩大節慶,其中宰牲節(或稱忠孝節、古爾邦節、哈芝節)更被穆斯林視為「大節」。在這一天中,穆斯林會宰牲,與鄰人、窮人分享牲口的肉慶祝節日。宰牲的習俗與伊斯蘭先知亞伯拉罕犧牲兒子獻給真主的故事有關,而宰牲節也因此被賦予了服從真主、為真主犧牲的意涵。
《誅仙》中最令人扼腕,也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情」之一字。故事以架空的東方玄幻世界背景講述了青雲山下的草廟村中一普通少年——張小凡的種種成長經歷。在歷經種種磨難與生死考驗後,明悟本心,勘破正魔之別。最終以一己之力,挽救天下蒼生免於修羅魔爪。
馬來西亞首相「改名」一事為網民熱議話題。此事被不少華人網民以看風水、改運勢加以解讀,加上長期以來對政府抗疫不力的不滿、與對政府合法性的質疑,「改名」自然地指向政府的無能、不務正業與迷信。然而在上述許多的言論中,也足見馬國華文網路媒體、網民對馬來穆斯林命名習慣、文化的陌生。
《悟空傳》這一小說講述了西遊師徒幾人的前世今生,以及他們對自我、世界的反思與抗爭。《悟空傳》中的唐玄奘師徒幾人都帶有一種明顯的反獨裁與權威色彩,嚮往著自己與生俱來的權益:自由。而令他們具有反抗權威與獨裁意識的根本緣由雖不相同,但促使他們走向反抗卻是必然。
《被討厭的勇氣》一直是人氣居高不下的一本書,由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透過分享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帶領讀者找到幸福。阿德勒雖並列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之一,大部分人卻沒有聽過他的學說,書裡概述他的心理學是了解人性的真理,甚至是一個「終極目標」,這就一起來了解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