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書】《如果沒有上帝,想做什麼都可以?》 用倫理學的視角思考人生
朱利安 ‧ 巴吉尼(Julian Baggini)著,李尚遠譯,《如果沒有上帝,想做什麼都可以?》,臺北:聯經,2017。
大學生「戰科系」時,人文學科往往深受其害。其中,哲學系更常被人視為「無用」的科系,其價值難以被直觀量化或受社會主流所認知。事實上,哲學的思辨有助於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幫助我們決策。今次要介紹的便是一本實際展示哲學思辨之應用的哲普書籍——《如果沒有上帝,想做什麼都可以?》。
初見此書,吸引我注意的除了頗為聳動的書名,還有作者的名號。巴吉尼是英國知名暢銷哲普作家,高中時曾拜讀過簡字版的《新聞挖挖挖:頭條新聞背後的哲學思索》(Making Sense: Philosophy Behind the Headlines),對實際重大新聞案例進行哲學思辨與分析,展示出我們在面對時事新聞時常忽略的面向。
巴吉尼作為一個哲學普及作家,其文筆生動、深入淺出,不在話下。而若在網絡上搜索其演講、訪談的影片,更能領略其言辭間的條理與魅力。
倫理學視角:事實之外的價值判斷與選擇
本書由20個倫理議題組成,涵蓋恐怖主義、慈善、毒品法規、墮胎、安樂死、自由市場等。而圍繞這些議題的論爭、衍生的政治社會事件,往往也是新聞報導的焦點。就此而言,本書與《新聞挖挖挖》也頗有相呼應之處。
較為不同的是,本書更聚焦在哲學的分支領域——倫理學。以倫理學的角度出發,也顯示出上述議題往往涉及價值判斷,人們的立場往往帶有對價值的選擇與偏見。因此作者也提到,他希望本書可以讓讀者「更明白自己的判斷與偏頗」。
「道德」(morality)與「倫理」(ethics)兩詞在日常使用中,往往定義模糊,也常常被認為是可互換的同義詞。作者在序言中也提到了兩詞定義的模糊性。他給出的界定是:前者「關乎我們可以或不能做的行為」,其「幾乎總是會影響他人」;而後者則偏向「應該」或「不應該」,較廣泛地包含「所有使得生活美好或粗鄙的事情。」而他也認為重大的倫理問題往往也與我們的道德標準、道德問題掛鉤。
在分析每一個倫理議題時,作者往往會考量到常規觀點的限制與偏見,為讀者解析當中蘊含的問題,並適時援引著名理論或學者觀點輔助論點。每個議題討論的篇幅都被控制在十來頁左右,不會有太多學術史回顧、行話術語堆疊或大段引文。即使像筆者這種哲學門外漢,也能基本掌握不同立場、學派對特定議題的論述脈絡。
以整體觀之,《如果沒有上帝》一書條理清晰、文字簡單易讀,應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哲普佳作——特別是如前所述,書中所探討的許多議題並不會「過時」——我們會持續地為它們爭論不休,甚至產生對立,而這些往往也與我們的價值觀、身份認同緊密相關。
當然,書中每一章的議題絕不是十幾頁文字就能解決或得出定論的。但知識普及的意義正在於提升或普及一種對議題的意識與敏感度。巴吉尼帶我們進入沒有上帝的倫理道德之門之後,我們仍需不斷將哲學思維貫徹於資訊爆炸時代的生活中。
推薦指數:🌕 🌕 🌕 🌕 🌗
易讀指數:🌕 🌕 🌕 🌕 🌑
晚安指數:🌕 🌕 🌕 🌕 🌗
仍在史學之門苦苦修煉的碩士生。大學時學阿語,進而對伊斯蘭產生興趣。
關注伊斯蘭相關的各種議題,同時努力在生活中實踐人文學科的價值。
也喜歡電影、足球,十多年的槍手迷(Goo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