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走進法國里昂的「袖珍博物館」,談無人的世界何以美麗

相信不少人會覺得「袖珍」對我們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看著生活中的場景物件縮小成迷你版,心情就會突然有種喜悅感!在法國里昂舊城區(Vieux Lyon)裡,隱藏了一間電影與袖珍博物館(Musée Cinéma et Miniature)

這是一間由袖珍藝術家 Dan Ohlmann所創立的私人博物館。坐落於里昂一棟古老的建築當中。博物館裡的收藏除了創辦人自己的作品,也收藏了多位藝術家的袖珍作品。而博物館裡除了有袖珍展品也包括不少電影道具藏品,但在這裡會專注於袖珍的作品上!

其實網路上已經有不少關於這間博物館的遊記,介紹也相當詳細,所以在這裡就不做遊記式的介紹。比較想透過分享博物館藏品的照片,一起來探討袖珍,到底為什麼吸引著我們?

除了因為看著可愛,我想會不會也是因爲,這些仿真的建築物裡面沒有人?

對他人生活的好奇

袖珍通常有很高的仿真度,許多袖珍的作品就像人們生活中的場景一樣,不同的是,我們不在裡面,我們成了「旁觀者」。就好像是,我們得以暫時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

一座漂亮的建築遠觀很美,但是進入之後我們就會變成裡面的一份子,裡面的「人偶」,成為了令這建築變得漂亮的一部分了,也就看不到這個建築本身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容易看到別人的房間,但透過袖珍,我們彷彿進入了別人生活的空間,這個人可能是來自不同的國家,或電影裡,我們不盡想像著,如果有人在這空間裡,他的生活會是怎麼樣的?他的個性會是怎麼樣的?他會不會跟我有些相同的生活習慣?

我們終於可以停下來慢慢的、仔細的欣賞這些看似平凡的空間。

空盪盪的空間,才容得下我們的想像

為什麼空盪盪的袖珍空間讓人看了心情會很愉悅?猜想可能是因為空盪盪的空間才能容納我們的想像力?

其實生活處處都是美感,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袖珍世界裡,有很多漂亮的建築、店鋪、街道、房間等。只是這些空間在現實生活中都有了功能性、目的性,進去菜市場是為了要買菜回家煮飯、進到學校是為了上課、到便利商店也是為了買東西,生活上很多瑣碎的事使我們必須快速的從一個空間移動到另一個空間。

我們的心裡和頭腦都很忙,總是想著來到這個空間要完成的任務,於是自然沒時間好好欣賞這些建築裡的美、不然就是人太多,根本也沒辦法好好欣賞!

但是袖珍還原了這些場景,明明可能就是我們在生活中能看到的場景,但是心裡的感覺就是不一樣,面對它們,我們開始細細觀察裡面的每一個細節,一盞燈、一張海報都覺得太美了!

一種「空無」的美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相同的感覺?當我們經過或看到(從生活上或電影裡)空曠的空間,會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 看到漂亮的景色也想等到所有人都清空時才拍下照片? 這種無人或「空無」的美感有它吸引人的一面,也有不少導演透過他們的作品發揮了「空無」的美學風格:

  • 德國導演 Nikolaus Geyrhalter 曾拍過一部受到不少好評的無人的電影——《人類之後, 2016 (Homo Sapiens)》
(圖源:《人類之後》劇照)

  • 美國導演 Wes Anderson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他執導的電影,無論是在《布達佩斯大飯店》、《犬之島》、《天才一族》或是《超級狐狸先生》,都唯美將的「空無」美展現在電影場景的每個角落與細節裡。
(圖源:《布達佩斯大飯店》劇照)

  • 瑞典電影導演 Roy Andersson 的作品以荒謬與怪誕的電影敘述方式,代表作品有《寒枝雀靜》、《瑞典愛情故事》、《鴿子在樹枝上沈思》等。雖然電影場景也有演員的身影,但看著他的電影絕對能感覺到畫面與劇情的「空無」感!
(圖源:《鴿子在樹枝上沈思》劇照)

可能像一張白紙一樣,「空」能讓我們有思考、想像和感受的空間,如果已經被塞滿了內容、瑣碎的事物,我們就只剩下接受和適應這些選項。偶爾讓自己感受一下「空無」的感覺,比如逛袖珍博物館、看相關的電影、到無人的海邊放空,把溜走的想法、想像和情緒抓回來,再重新回到生活,也稍微可以讓自己不至於無聲無息的溶解於繁忙生活中。

Error: invalid vision identifier at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