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Blueburn:介於佛系與積極間,訴說網路世代的人際關係與情感
樂團Blueburn發行了首張錄音室專輯《Type The Way You Talk》,探討網路世代的人際關係。在2021年推出同名EP《Blueburn》後,時隔三年、經歷團員重組,Blueburn帶給聽眾的是什麼樣的新作?新專輯是否喻示了樂團更進一步的野心?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與主唱廣絜、吉他手群淵暢聊有關專輯、有關社群時代的「路上觀察」、英搖、風格等話題,也有許多關於樂團未來規劃意想不到的收穫。

難以說出口的話,用打的——新專輯中的科技與人性矛盾
「科技和人性的矛盾」,廣絜如此解釋專輯的核心概念。其中涵蓋了社群焦慮、網路交友等議題,「是很貼近生活、不生硬的,你我都會遇到的科技議題。」而專輯名稱直譯為「用說話的方式打字」——對現代人而言,遠距的文字訊息似乎可以取代面對面的對話、交談。
被問及在哪些事情上,打字仍無法取代面對面的溝通,廣絜和群淵提到了離職和分手:「感覺是證明自己的勇氣,可以很坦白……(分手)如果沒有做什麼虧心事就可以當面講,也會可以堂堂正正去面對分開的悲傷。」群淵也憶起一段大學時期無疾而終、甚至難以確定是否開始過的關係。「當時很難過,不確定是失去一個朋友還是失戀。」那是一段因著MSN而起的關係。大家似乎認為「結束」總是特別慎重,所以不得不好好、面對面地說出來。

很多時候,正因難以啟齒,才選擇了type the way you talk。但並非所有事、所有心情都能藉由如網路般間接的方式訴說。談及專輯中為Blueburn新聽眾推薦的一首歌,廣絜和群淵都選了〈Things I Couldn’t Tell You〉。廣絜曾在專輯推出時的社群文案提到,這是唯一一首「100%自己的故事」。當時廣絜正處在聲帶受傷,好一段時間無法唱歌而陷入低潮。當時有許久不見的朋友來關心,卻讓廣絜感到無所適從。
「一方面想講實話:幹,爛透了,心情超差的;一方面又想說散發負能量不太好……」廣絜坦言自己是報喜不報憂的人,對於向身邊人傾訴負面心情相當遲疑。「你問我過得好不好∕我沒準備要讓你知道」,這句歌詞中最關鍵的或許是「準備」——是否準備好讓你知道、準備好迎接他人的善意或客套。這樣的共鳴,或許最能讓初次接觸Blueburn的聽眾一試成主顧。

「我們不一定要很憤怒」——Blueburn式的社會關懷
新專輯 9 首歌中,還有其他歌曲成為團員們的心頭好。群淵點名〈Supervillain〉,裡面寫的是自己的故事,更大篇幅獻聲,自然最有共鳴;廣絜也特別提到了〈You have no idea〉。廣絜形容這是很近女性經驗的一首歌。她受近年metoo議題的啟發,假想自己是性犯罪受害者的角度寫下這首歌。無獨有偶,近期在日本、法國都有性侵案件訴訟,甚至在台灣也有引發眾怒的麥當勞性侵受害者自殺案件。
「很難得寫很有情緒的歌」,廣絜也表示帶有強烈社會批判、言辭義憤並非Blueburn所擅長的。Blueburn當然也關注現下世界的議題、普遍的情感、心思與焦慮,但表達方式與其他創作者略有不同。

「我們想用Blueburn的風格去關心世界,表達方式不一定只有憤怒這個選項」,他們自嘲「不一定要很『草東』」、或是用立法委員的方式發聲。如同前述的〈You have no idea〉,講的是嚴肅的議題,但聽感上沒有憤怒、嘶吼,甚至以有點反諷的口吻,呈現受害者的困境。Blueburn用自己的方式,陳述他們對世界的觀察、想法。
關於用創作關注社會議題這點,廣絜提到很多歌手已經把社會議題寫得很好了。不難察覺,Blueburn首先是很好的聽眾。他們關注、也懂得欣賞「同業」,知道領域內的良莠。這些也深刻地影響了他們同時身為聽眾與創作者、表演者,如何定位自己。
於是,與一般發行新專輯受訪相當不同,我們花了更多時間在聊關於風格、才華、音樂品味養成、人生意義與未來生涯。

英搖是養分來源,不是風格定義
首先,風格似乎是聽眾,甚至Blueburn自己也在意、疑惑的點。訪談中,我們稍稍踏上嘗試為Blueburn定義風格、「貼標籤」的岔路。畢竟出道這幾年來,「英搖」(Britpop)是Blueburn音樂風格常被貼上的標籤。「我們絕對不是什麼英搖團」,廣絜苦笑地說。這樣的「澄清」似乎已發生過無數次。
然而團員們皆不否認,1990年代的英搖是他們最初接觸音樂時的養分來源。如廣絜的「英搖GOAT」是愛團Blur;群淵則提到對自己有啟蒙意義的綠洲。「當年開始彈吉他也只是想著能夠彈Oasis的歌就很開心了。」而近年其實也終於開始愈來愈喜歡Blur和Graham Coxon。

如前面提到,廣絜和群淵是好聽眾。他們的言辭間透露出對那個時代、那些英搖標誌的崇敬,以及「當他們稱職的聽眾足矣」的心情。
「或許不差我一個」——Blueburn當個好聽眾的哲學
「這世界上有那麼多有才華的人,世界上有的歌也夠我們聽一輩子了……我真的有一定要繼續在玩音樂嗎?」群淵的大哉問,大概是每個從事創作的人都曾自我詰問過的。「好像也沒有一定要,以後不想玩了就不玩了。」他自認比較像是音樂的欣賞者、消費者。至於提升全人類的音樂成就、或是留下偉大作品這些事,功成不必在我。
「音樂產業真的是屬於前幾%超級有才華的人,如果沒有熱情真的會很掙扎。」廣絜用一種更現實、或許也更警世的語調附和群淵。如前面提到的愛團Blur,廣絜坦言看完關於他們的紀錄片後,更驚歎於他們的才華與無所不能,加深了他「世上已經有那麼多才華出眾者」的感悟。
因此,不難理解其實廣絜與群淵都有「人生不只音樂」的豁達體認。群淵認為完成這張作品算是有給了自己一個交待,就好比一個階段的完結,可以開始投入下一個章節;廣絜則相當滿意於現階段專輯已表達一切想說的,之後期許自己找回欣賞音樂、彈鋼琴的快樂。

XX系樂團∕人生、音樂作為一種志業的反思?
我們還是試圖為Blueburn找到一個可以冠在團名前的「XX系」稱號——「佛系」一度最有機會脫穎而出。當然,我們到最後都沒有答案。這是好事。
「開心最重要」——在經歷了忙碌的專輯籌備後,比起仔細規劃樂團的未來,團員們更需要一個緩過來、好好享受生活的暫停。如P人廣絜自嘲為了做專輯「有稍微J起來」。為了全新投入專輯製作,團員們把原本的工作都放下了。而在此過程中,音樂成為另一種工作:「大部分時刻會覺得有點悶,因為就是同樣的幾個人、在同樣的地方玩同樣的音樂。」

這或許也是廣絜認為「不把事業重心放在音樂上,會過得比較好」的原因。「我們音樂上很努力,沒有佛系也沒有很積極,就是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做自己的興趣。」對廣絜而言,這張專輯把現階段該說的都說完了。而本來就沒有成為全職音樂人執念的廣絜和群淵,似乎都更願意找尋一個可以好好地、更純粹地享受音樂、欣賞音樂的位置——即使那意味著幾年才磨一劍。
「如果跟其他認真玩團的人相比,我們確實比較佛系」,但廣絜也並非完全認同這個標籤所暗示的消極。或許對Blueburn而言,音樂不是非得要全職或當作畢生志業。在一切過剩的時代,音樂想玩、有空則玩。Play the way you live,音樂或許與人生中其他重要的事沒什麼不同吧。

延伸閱讀
>>> 專訪守夜人:從跟宇宙的「交易」再次出發,用音樂透視現代人的靈
>>> 專訪蕎Chiao:探索獨立唱作人與樂團主唱身分間,那些從來沒有的事
(封面圖片來源:Blueburn;內文圖片來源:董昱新 拍攝)
✎ 專訪人物_ Blueburn
✎ 現場訪問_ 李烈寬 黎佩汐 鄭伃庭
✎ 採訪撰稿_ 李烈寬
✎ 圖文製作_ 黎佩汐
✎ 社群宣傳_ 鄭伃庭
✎ 靜態攝影_ 董昱新

歷史碩士。畢業後寫字找飯吃、當社畜,同時努力實踐人文學科的價值。
大學時期學習阿拉伯語,開始關注、書寫伊斯蘭相關的各種議題。
也喜歡電影、足球。二十年的槍手迷(Goo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