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異鄉人】HAEZEE黃瑋昕專訪:流動於疆界與規則間的液態靈魂
「液態」是相當適合用來形容瑋昕的詞:輕盈的、不停流動的、嚮往模糊的、難以摸透本質的,甚至某程度上拒斥被賦予本質的。不管是在他的生活經歷、價值觀、感情觀,抑或是音樂作品中,都可見此種特性。
首張個人專輯《LOVE MAZE》的發行,也標誌著從「HSING」到「HAEZEE」的蛻變。新專輯、新公司、新氣象,也讓人好奇新名稱所預示的轉變。
霧中的迷宮:新專輯《LOVE MAZE》中的「液態」感情觀
「『HAEZEE』的諧音,其實就是一個英文字『hazy』,它意思有點像是朦朧、迷糊,有點模糊不清的這種感覺。」這除了是專輯整體的氛圍外,也是瑋昕現階段的一種處世態度:「我覺得不需要黑白、這麼清清楚楚。有時候我覺得在灰色地帶都還滿好的。」
乍聽之下有點玄妙。然我們或許可以從新專輯的主打〈到底戀愛是個謎還是個癮〉中找到一些線索。歌名中的兩個關鍵字:「謎」、「癮」,構成了一組相互矛盾的概念。瑋昕提到這首歌是專輯理念的濃縮,一個開放式的戀愛命題:謎代表愛情裡的未知;癮則意味著愛情裡的依附。「我想要讓聽眾們聽到這首歌時能有自己的答案。」
但在「謎」與「癮」的深層,或許是一種共謀關係:愛之成「癮」在於不斷地陷入未知的執念;而在成癮的依附則為「謎」的有機延續之基礎。就此而言,「謎」與「癮」的母題似乎與專輯裡另一首歌〈I Don’t Want You Lately〉(中譯:〈最近不想找你〉)形成互文。
歌名妙在「lately」一詞:「最近」不想找你,意味著這段關係裡的「癮」是常態——如同歌詞裡提到被打亂的「規律」與許多「習慣」——但抗拒的例外卻成了一種「謎」。在兩者的拉扯下,「似乎想從矛盾找什麼」。由此觀之,《LOVE MAZE》所展現的,是屬於現代都市男女矛盾、糾結的愛慾,是在各種「謎」與「癮」之間徘徊、掙扎,周而復始的感情狀態。
面對這種戀愛中的矛盾與其所帶來的困惑,瑋昕認為解方或許在於多談戀愛:「你必須得從跟別人相處,或是別人身上去學到一些你自己無法理解到的一面。」
書寫「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聞名的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 1925-2017)大概會與瑋昕持相反觀點。對鮑曼而言,愛是無法被「習得」的,因為每一次愛情的發生都是那麼的獨一無二。在其診斷中,當代親密關係的速食化正與液態現代性追求彈性、快速的特徵息息相關:對於永恆的愛情,人們不相信、也不願意為此堅持,卻仍渴望與他人的連結,而寧可要短暫、靈活、無負擔的關係——這是活在液態現代性中人們的焦慮困境,也反映了瑋昕《LOVE MAZE》專輯中所呈現的當代感情面貌。
成為發片歌手:從「HSING」到「HAEZEE」的轉變
除了對瑋昕戀愛觀的闡述外,《LOVE MAZE》專輯在製作面上也是充滿亮點。請來多位海內外知名音樂人參與製作,讓整張專輯在在音樂性上相當成熟且豐富多變。這些自是圍繞專輯的宣傳重點,不在話下。而由此延伸出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前面也稍微提到的,從獨立樂人(HSING)到簽約發片歌手(HAEZEE)的轉變中,瑋昕的心路歷程。
去年間,瑋昕便以「HSING」的名義發表了幾首單曲,如初試啼聲的〈Another War〉、描繪心中紐約印象的〈Come Back〉、〈Feel It Feel It〉等。以後見之明來看,上述單曲中已能瞥見日後在《LOVE MAZE》中趨於成熟的一些元素或母題:黑人靈魂樂、R&B的唱腔與曲風、對都會男女情慾、感情觀的探索,並被不少樂評、樂迷給予「毒性R&B」之名號。而現在《LOVE MAZE》的發行,則讓瑋昕的音樂獲得了更大的關注。
當然,《LOVE MAZE》專輯的實現,離不開音樂公司所提供的資源。然而與公司簽約,意味著可能受到公司的種種限制、要求,在創作與形象上妥協、讓步。而個人理念與公司利益間可能產生衝突,歌手、藝人與唱片公司、經紀公司鬧翻,甚至對簿公堂的情況亦時有所聞。
作為過來人,瑋昕對獨立進行音樂創作的犧牲與利弊權衡自是清楚不過:「(獨立的)好處是你對你自己的東西有掌控;壞處是這些不太關於音樂製作或是創作的事情……會消耗掉我對創作的熱情。」「現在有公司、有團隊,我會把我自己的注意力放回在音樂上。」
製作、行銷、包裝、宣傳等業務交由專業團隊負責,唱作人專注於創作、表演,這是成熟的音樂工業的特徵,對創作者而言也是信任、妥協的過程:「跟團隊合作需要去學習怎麼樣去相信他們的專業。之前可能我太能夠有主控權的話,我可能就什麼都要管。現在大家分工合作,效果會比較好,也比較快一點。」
成為異鄉人:在美生活的文化差異與調適
無論是獨立時期的作品,還是新鮮出爐的《LOVE MAZE》,在許多習慣聆聽華語音樂的聽眾耳中聽來,可能會有種「這在華語樂壇中並不常見」的粗略印象。誠然,在公司宣傳與瑋昕自我定位中,新專輯是融合了Soul、R&B等多種美國黑人音樂曲風的混合體。黑人音樂的啟蒙,當然與在美國東岸(波士頓、紐約)長達5年多的生活經驗密不可分。
在美國的生活經歷對瑋昕的影響,並不僅止於首次接觸並著迷於黑人音樂。瑋昕坦言,在美國的生活有一種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的氛圍,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而無須受制於別人的眼光。那裡的人「講話也很直(straight forward),不會跟你在那邊繞……也不會有任何的投射在別人身上,讓我覺得蠻自由自在的。」
這些顯然與在亞洲生活的經驗有落差:「回來這邊(亞洲)的時候,多多少少還是會感受到大家可能會對很多事情都很有看法、想法,會有點覺得沒有那麼的free吧。」
面對文化衝擊,通常是兩種可能性:要麼努力調適、融入;要麼離開。瑋昕顯然是樂此不疲的前者。但適應意味著有障礙、有衝突,並且被迫為眼前問題找尋解決方法的過程——瑋昕自然也不例外。
在訪談過程中,瑋昕其中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即是他那口自然流露、「裝」不出的、帶有濃厚東部腔調的英語。但從小並非在全英語環境下長大的瑋昕,在初到美國時也難免面對語言障礙,影響其課業的狀況。走過5年留美歲月,瑋昕認為不用為語言障礙操心,因為生存意志會是異鄉人的良師:「你會想辦法,你會讓自己生存下去。」
當然,除了交給生存意志外,結交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也是個相當實在的做法:「這讓你同時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世界觀、了解到不同的文化,這個會讓你打開你對很多事情的興趣。」而體驗不同的文化、事物或許是瑋昕多年異鄉生活帶給他最重要的一課,反映在他的生活態度、價值觀以及音樂上。
出身馬來西亞、待過美國、短暫在北京參加選秀比賽,如今在台北定居、做音樂、發行專輯——瑋昕的足跡遍佈四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這些異質的肥沃土壤則滋養著作為創作者的瑋昕。
瑋昕的紐約印象:髒亂、嘈雜而充滿希望的薈萃之地
而如果要從瑋昕迄今的作品中找到最直觀的異鄉讚詞(tribute),大概非去年獨立發行的單曲〈Come Back〉莫屬:描寫紐約歌詞混沌、髒亂的歌詞、MV中象徵現代性的地鐵意象,生動地描繪了這個當代流行文化的全球首都。它擁擠、吵鬧、「很髒很臭」(瑋昕語),卻也是百老匯(Broadway)、時代廣場的所在地、嘻哈音樂的發祥地,為全世界的藝術家神往,也是眾多影視、文學、音樂等的書寫對象。
談及在紐約一年多的日子,瑋昕無疑是雀躍、自豪而帶著些許留戀的:「那城市太『ㄎ一ㄤ』了,它真的是很亂、很雜,但是我覺得我是喜歡的。」「這個城市有的一種激情,讓你覺得無限可能……你會對這個城市有很多幻想,因為到處都是機會。」
瑋昕對紐約的印象,不禁讓人聯想到十幾年前那首嘻哈名曲〈帝國之心〉(Empire State of Mind)中描繪的大熔爐、罪惡之城,以及副歌裡朗朗上口的那句歌詞:「夢想成真的鋼筋叢林之地」。
雖然聽起來有些老套,但在一年多內顛沛流離、來來回回搬家7次,卻仍支撐著瑋昕繼續留在紐約,以至於深愛紐約的,或許正是這座城市所蘊含、代表的無限可能。
結語:活在流動、享受流動的液態異鄉人
看到這裡,我們可以認知到瑋昕是擅長且享受於在不同的環境、狀態中流動的。「我好像不是一個非常黏家的人……我喜歡往外跑」如同瑋昕對於異鄉人戀家之類的陳詞濫調所作出的回應,「到處往外跑是一個我自己覺得更加舒服的事情。」因此,比起在家鄉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他更希望、也更認同不斷的尋求新體驗、追求進步。
移動給他帶來熟悉感、歸屬感,這毋寧是相當「液態」的生活觀:不斷的追逐、不斷的變化、流動,在各種身份與狀態中切換,輕盈而快速。但液態並不意味著拒斥、摧毀一切固著的事物,而是出生於對終極永恆、堅固性的持續追求的執著信念。
就此而言,瑋昕的音樂作品、歷練、價值觀,就如「HAEZEE」名稱之意涵及《LOVE MAZE》的母題,都相當貼切地展現了「液態」的特質,而具有濃縮我們這個世代精神之意義。
(平面攝影:阿寶 董昱新 IG @aboa_photography)
仍在史學之門苦苦修煉的碩士生。大學時學阿語,進而對伊斯蘭產生興趣。
關注伊斯蘭相關的各種議題,同時努力在生活中實踐人文學科的價值。
也喜歡電影、足球,十多年的槍手迷(Goo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