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的黑面具:《白娃娃》MV爭議中的膚色、刻板印象與殖民意識
近日,馬來西亞網紅朱浩仁因新歌《白娃娃》MV而引起爭議。該MV是與某家廠商美白產品合作而推出的影片。其中有女主角(秋雯)塗黑皮膚的橋段,加上歌詞中有粗口諧音,因而引發網友猛烈批評。
由於輿論迅速延燒,影片發佈後24小時內,創作者朱浩仁即將影片暫時下架,並於當晚在個人Instagram平台發文道歉。隔日(26日)一早,朱浩仁更在YouTube、Instagram等平台上發佈長達7分鐘的道歉影片,並提到MV將改版再釋出。
「種族∕膚色歧視」成為此次爭議的主戰場。大部分批評聲浪主要圍繞在女主角塗黑皮膚模仿曬黑的橋段上。許多網民指責MV採用「黑臉裝扮」(blackface)來呈現產品效果,有鼓吹單一審美(白才是「美」)、矮化深膚色者之嫌,並認為這樣的創作行為在馬來西亞多元族群的環境下不合宜,甚至有可能破壞族群和諧。
另一邊廂,亦有部分支持者認為創作者並無嘲諷膚色或歧視他族之意,歧視云云純屬「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是批評者借題發揮,扭曲原意。如同朱浩仁本人在前述Instagram發文與道歉影片中多次強調,其本意是「呈現對被曬傷女主角的呵護」。另外,有者亦認為這是政治正確作祟,並以創作自由、言論自由護航。
有心也好、無意也罷,我們都可以看到,無論在被暫時下架的原片,還是創作者本人的解釋中,「黑色肌膚」都被視為一種需要被處理、改善的狀態,目的是要達到「美白」。儘管創作者聲稱男主角對女主角的愛不因「曬傷」而改變,事實是男主角仍極力透過產品「改變」女主角的膚色。當女主角的皮膚因產品「功效」而由黑轉白時,他也從霸凌的對象變成同學們稱羨的「白皙美人」。
而在黑膚色與白膚色的轉換間,女主角成為某種審美觀所控制的對象。這種審美觀推崇白皙的肌膚,且影片中包括男主角、情敵男、其他客串的同學們的行為也都符合這種審美觀的期待。
如此一來,網民的批評似乎並非空穴來風。而創作者選擇使用「黑白對立」的表現方式,而「模仿曬傷」的手法又那麼剛好與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黑臉裝扮」毫無二致,自然難逃被「曲解」、指控歧視的命運。
「變白」的原罪
這不禁讓人想起後殖民理論先驅法農(Frantz Fanon)的《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法農在書中的核心關懷是殖民主義之下黑人主體性的喪失。白人身處優勢地位、掌握詮釋權力;黑人則被白人的眼光「非人化」(dehumanized)對待,被化約為等同落後、野蠻、愚昧、未開化,進而產生對自身存在價值的焦慮。
因此,黑人必須透過戴上「白面具」、在各方面模仿白人、尋求白人認可,才能證明自身存在之價值——從價值觀、語言、品味、甚至性慾,黑人完完全全屈服於白人的支配。在對「漂白」的渴望下,「白—黑」對應「優—劣」的意識被內化、強化。
而此次事件中所反映的對膚色的刻板印象,與法農筆下所描繪西方殖民主義的二元對立、白人優越性意識似乎異曲同工:「黑」被暗示(或某種程度上已明示)為是骯髒、令人排斥、醜陋、處於劣勢的,相對於乾淨、討人喜歡、美麗、處於優勢的「白」,因此「黑」需要被解決、克服、改善,以完成朝向「白」的進步——誠如法農在導論中所言:「對黑人而言,只有一種命運(destin),那就是白。」
當然,黑白本質化對立、白的優越性等意識的殖民根源究竟在此次事件中有多少關聯,或者說,我們對於黑、白膚色的刻板印象多大程度上源於殖民主義影響,想必難以估量。具體而言,這種意識更可能是多因共塑的:商業行銷、流行文化、族群間的刻板印象等不同因素皆有可能相互作用,濃縮於許多現象或事物中——以此次事件而言,《白娃娃》MV。
關鍵在於,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對這些可能的脈絡是否有所認知?若有,則表示創作者帶有惡意消費的動機,受到網民炮火也算「死得其所」;若無,那便是創作者缺乏對相關議題的敏感度。
而目前為止,至少從創作者本身的回應看來,答案似乎傾向後者。如此一來,創作者的問題便在於,他顯然沒有意識到,任憑他怎麼解釋其動機無害、立意良善,光是影片中所呈現對「黑」至「白」轉換的殷切期望,便已暗示了對特定膚色、特徵的矮化。
商業、娛樂之下的「必要之惡」?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是美白產品,那一切似乎只是「必要之惡」,否則不突顯、稱頌由黑至白的轉變,又該如何?
那麼反過來問:這種在商言商的說辭是否能證成手段以及手段可能帶來的傷害?換言之,是不是一句「商業合作考量」,就足夠支持鼓吹單一審美的內容是合理、正確的,並且置背後的歷史、文化脈絡於不顧?或退一步而言,同樣的主題、商業目的,是否能以其他更周全的方式呈現?
這些問題大概是各方共同的功課。特別是在後殖民情境下,族群問題仍待解決的馬來西亞,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內容創作者實在應該對創作文本問題更加敏感、多加關注、思考,而不是僅用「商業」「娛樂」等理由避重就輕、糊弄而過;同樣的,觀眾與消費者若期待所謂「網紅」市場在質與量上皆有提升,就不能總是在類似的爭議中拒絕「認真」而輕輕放下。
(封面來源:Haoren 朱浩仁、QiuWen 秋雯 官方Facebook)
仍在史學之門苦苦修煉的碩士生。大學時學阿語,進而對伊斯蘭產生興趣。
關注伊斯蘭相關的各種議題,同時努力在生活中實踐人文學科的價值。
也喜歡電影、足球,十多年的槍手迷(Goo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