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ISSUES

舉白旗自救互助:防疫封鎖重創下 「白旗運動」拯救民生的可能性

馬來西亞疫情持續嚴峻。自6月1日開始,政府宣布實施全國封鎖,停止所有社交與經濟活動,只允許基礎經濟與服務領域繼續運作。而隨著每日新增確診人數持續居高不下,封鎖也一延再延。首相馬希亞丁(Mahiaddin bin Md Yasin,慕尤丁)日前表示,每日新增確診案例下滑到4000總以下才可能解除目前的封鎖,進入較緩和的第二階段(Phase 2)。

而以目前的情況看來,解封仍遙遙無期。全面封鎖至今1個多月,每日新病例仍維持在5、6000,甚至7000多例的高位,距離進入第二階段仍有不小的距離。

6月17日至30日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據表(資料圖片來源:馬來西亞衛生部官方臉書專頁


然而,封鎖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全國的民生問題。事實上,在此次全面封鎖之前實行的多次程度不同的行動管制令(Movement Control Order, MCO)之下,已見各行各業陷入經營困境。經濟領域停擺之下,打工族的收入受到影響;而許多中小企業更是難敵封鎖帶來的損失,紛紛結束營業。

封鎖讓全國面臨慘重的經濟代價,卻無法帶來顯著的成效,也使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不斷下降。在此危急存亡的背景下,民間自主發起「白旗運動」(#BenderaPutih),在網路社群平台上呼籲有需要者在家門前掛起白旗求助,讓有能力的熱心人士主動協助。

儘管「白旗運動」甫出現就被政治化,在朝野之間也掀起了口水戰,但目前看來整體的正面效應仍值得肯定。「白旗運動」出現之初便一呼百應,多少要歸功於自媒體時代網路社群多點開花、去中心化的擴散效應。其使得在國家機器、地方政府末梢神經難以觸及的地區與弱勢群體的境遇得到更多關注。

由此延伸出的資訊交換、援助行動也更直接、及時,得以緩解許多弱勢群體的燃眉之急。而「白旗運動」發起至今不到兩週,我們也看到了全馬各地的民間機構、商店、餐廳積極響應,以區域機動或定點食物站(food bank)等方式提供物資援助。

由個體、組織共同構成的社會安全網接住了許多因封鎖而掙扎求存者,這對於維持封鎖期間的社會、經濟穩定至關重要,也在政府官方的救助措施以外展示了更多的可能性。

當然,既然是起於社會,自然難免於社會結構因素的影響。日前因有食物銀行被指標榜「僅供穆斯林取用」而引起輿論爭議,再觸動族群、宗教的敏感神經。儘管事後店主澄清網路上流傳的是舊圖,也以道歉撤下,卻也在在顯示固有的社會結構因素並未因疫情而淡化,反而可能更容易被利用而激化。


在馬來西亞族群關係的脈絡下,這些現象也實屬正常,而我們也不需要過度渲染「白旗運動」下的大愛、溫情。但我們依然能夠樂觀其成。如前述,「白旗運動」展現了一定的社會自治、資源分配的能力與靈活性,這或許是當今政府力所未逮的。

防疫除了反映一國的醫療能量、公共衛生與國民衛教水平外,也考驗著國家的財政與經濟結構穩定度、官僚體系運作效率與資源分配能力。就此而言,當今政府或許未能繳出令人信服的表現。但在「白旗運動」所現實的民間力量中,我們仍能找到對前景樂觀的理由。

最後在此呼籲馬來西亞的國民,在顧及自身、行有餘力的前提下,積極響應「白旗運動」,或以類似的方式扶助有需要的人。

(封面圖片來源:Twitter ∕ @onlynikafifi@hanif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