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ISSUES

奧運難民代表隊:四年一度體育盛宴與國族狂歡中的無家國者

在四年一度的奧運盛會裡,全球數以億計的觀眾都投入一場體育與國族的狂歡之中:我們壁壘分明地為自己國家的選手歡呼、我們對以國家為單位統計的獎牌榜斤斤計較並視其為國力強弱的指標,我們甚至也會將現實政治中的國仇家恨帶入觀賽的情緒中,仿佛與千里之外的選手們一起參與一場「沒有硝煙味的戰爭」。

似乎近百年來,運動從來就沒有和國家政治脫鉤過。而如前所述,國族 ∕ 國家的角度也成為我們觀看體育賽事的首要視角。

但是,那些有家歸不得、有國不能報,無法成為某個「想像共同體」之代表者,在這場國族狂歡中,能否有立足與表現的機會?

位於瑞士洛桑的國際奧委會總部外的雕像(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甫結束的2024巴黎奧運開幕式中,緊接「奧運發源地」希臘隊之後第二組入場的隊伍即是難民代表隊(Refugee Olympic Team)。難民代表隊是由一群來自不同國家、背景,因躲避戰亂、政治迫害而流離失所的難民運動員所組成。在塞納河上一艘獨立小船上,難民代表隊踏上繼2016里約奧運、2021東京奧運後,第三次的奧運征程。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統計,全球流亡國外難民、境內流離失所者與尋求庇護者人數合計已突破1.2億,並且隨著各地戰爭、政治問題而不斷增加。難民議題成為近年來國際關注的焦點之一。而近三屆奧運開幕式安排難民代表隊第2順位出場,也旨在喚醒公眾對難民議題的關注。

沒有耀眼的國旗、傳統服裝等國族符號,也沒有一群「同胞」義無反顧的支持,使難民隊成為這場國與國之間的較量中獨特的存在。

首次亮相:2016年里約夏季奧運

如前所述,本屆奧運是難民代表隊第三次參賽。2016年的里約夏季奧運中,由國際奧委會(IOC)挑選了10名具難民運動員,首次組成難民代表團,並以奧林匹克五環旗幟參賽,是為難民代表隊之濫觴。首屆選手分別來自南蘇丹、敘利亞、衣索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四國,為躲避戰亂、政治迫害而散居非洲、歐洲與南美洲各國。

首次出賽之後:難民運動員資助、培育計畫

儘管沒能獲得任何獎牌的殊榮,這項史無前例的創舉仍未無國無家者在體育殿堂上的前景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2017年,國際奧委會成立奧林匹克難民基金會(Olympic Refuge Foundation),與聯合國難民署(UNHCR)等國際組織、企業等緊密合作,為全球難民青年的體育發展提供長期的支持。

而在奧林匹克團結基金(Olympic Solidarity)的資助下,國際奧委會也推出難民運動員的獎助計畫(Olympic Scholarships for Refugee Athletes programme),資助56名具難民身份的運動員的日常訓練、運動器材購置、職業發展等。2020東京奧運代表難民隊參賽的選手,正是由從此計畫中受惠運動員挑選而出。

2021年東京奧運的難民代表隊規模也超過上屆:來自14個國家的29名選手,競逐包括游泳、田徑、羽球、拳擊、自行車、柔道、空手道、跆拳道、射擊、舉重、角力、輕艇在內的12個項目。其中,Yusra Mardini(游泳)、Popole Misenga(柔道)、Anjelina Nadai Lohalith(1500米)、James Nyang Chiengjiek(800m)、Paulo Amotun Lokoro(1500米)與Rose Nathike Likonyen(800m)等6人也是難民隊的 「初代成員」。


而如同其他各國代表團,難民隊也有隨行的「幕後團隊」,包括20人的教練團與15名工作人員,涵蓋隊醫、物理治療、公關、交通等各個層面的工作。代表團的旅費與所有參賽相關支出則由國際奧委會底下的奧林匹克團結基金(Olympic Solidarity)全數支應。

來到第三屆,難民代表隊逐漸成長。在2024巴黎奧運前夕,前述獎助計畫資助的運動員亦增至70人,由此選出37名健兒組成代表隊,規模超越上屆。他們將角逐12個項目,其中也包括首次亮相奧運的霹靂舞(Breaking)。巴黎奧運的難民代表隊更是首次擁有自己的隊徽,讓他們得以在象徵愛與團結的圖騰下,競逐競技體育的最高榮譽。

(圖片來源:Facebook / Refugee Olympic Team


而2024巴黎奧運的「奧林匹克桂冠獎」(Olympic Laurel Award)亦頒發給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菲利波 · 格蘭迪(Filippo Grandi),表彰其對難民代表隊、奧林匹克難民基金會活動的積極參與及支持。

難民隊的前景:能否更高、更快、更強?

奧運難民代表隊的成立,似乎讓無家無國可依的運動員們看到了站上國際體育殿堂,與頂尖好手同場競技的希望。然而,在講求科學化、系統化的訓練與管理的現代體育中,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摘牌、破紀錄,往往是身後國家耗資上百萬、上億,各種資源、知識傾注栽培的成果。就此而言,體育競賽成績某方面確實取決於一國之國力。

而缺乏國家資源、商業資本等作為後盾,僅靠國際組織、各國奧委會有限的資源投注,難民健兒能否在國際賽場與個人職涯上有所突破,仍然得打上問號。而國際奧委會扶植難民運動員的相關計畫也歷時未久,能否持續擴展、加強栽培力度,並持續獲得各界更多的物質支持,也將決定「難民隊」能走得多遠。

(封面來源:Tokyo 2020 Official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