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ISSUES

身處賺錢至上的環境、高唱「讀書無用」的時代,我們為何而讀書?

最近看到很多人在討論「讀書有沒有用」這件事。覺得大家這麼熱烈討論一件事,每個人提出自己或長或短的看法,其實是好事,因為討論比直接下定論更有價值。

所以顯然,我寫這篇文章,也是因為我想跟大家一起參與這個討論。

一個容易讓人質疑「讀書有沒有用」的社會

而我之所以有辦法寫出這篇文章,也是因為我就是在馬來西亞長大的,「讀書有沒有用」這個問題,我也已經疑惑、困惑過很多次,後來才慢慢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以前身邊有很多這樣的話圍繞著我「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讀太多書會讀到有精神病的」「努力讀書以後就可以賺很多錢」「女生不要讀這麼多書」,也有人很認真的問過我「你讀完大學之後,底薪會從多少算起?」這些問題都曾經讓我驚訝和擔心,因為我也會開始懷疑,為什麼要讀書?

但我本身真的很喜歡學習。家人雖然可能不知道讀書有什麼用,但仍鼓勵我繼續學習,因此我從未停下腳步。直到我離開馬來西亞,到台灣、到法國唸書,才發覺從來沒有人問我那些驚人的問題。

在大學裡,我看到很多人帶著對社會的疑惑、對知識的好奇,以求知的心態鑽研知識、討論、學習,希望以後可以帶著自己的專長為社會、為世界出一分力,而我的疑惑也漸漸解開了。

我沒有念過馬來西亞的大學,所以我不清楚在學制上的真實情況。只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在馬來西亞還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把「讀書」跟「賺錢」放在一起來談。而這似乎就是導致他們對「讀書有沒有用」感到困惑的原因之一。

「讀書」的定義:有文憑不等於「有讀到書」的年代

到了我們這個年代,「讀書」不應該再跟「賺錢」扯上太多關係了。「讀書越多就賺越多錢」已經是很久以前的說法,甚至是我阿嬤那一輩人(30、40年代)在說的話,已經是80多年前的思維了。

在這個時代,滿街都是大學生、都是所謂「有讀到書」的人。因此,「有讀到書」這個詞也有了不同的意義:它可以指「有學習到知識和思考方法」的人;也可以指「有在大學拿到文憑」的人。然後對我而言,「讀書」指的比較像前者。而以後者來說,「有讀書的人」只是一種稱呼,指稱其「有文憑」。

但文憑可以是真的努力讀回來的、也可以是輕鬆買回來或混回來的。而在現今這些都被稱為「有讀書的人」。

我會認為「有學習到知識和思考方法」才是真正的「讀書」,原因是世界上出現越來越多商業化的大學,他們的宗旨已不再是鼓勵「知識」的累積,導致很多「拿到大學文憑」的人不一定就有「讀到書」。在這些所謂的大學中,教授給學生的不一定是知識、思辨能力,於是很多學生對待作業、報告,甚至學位論文,都索性付錢找人幫忙做。

知識,對這些「大學生」來說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畢業後可以有漂亮的履歷,或者留在大學可以晚一點出社會工作。

而且「學習知識」是很講求動機的。以寫論文為例,寫論文是基於你對你所思所學有好奇、有疑惑,因此做一個研究,然後產出論文,當作對問題的回應加以分享。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 bitenka)


因此,每篇論文都會成為「知識世界」的一部分哪一天世界的某一端,有個人剛好跟你有一樣的疑惑,他就可以看你的研究論文。他可能從中得到解答,同時也可能發現論述不完整之處,而他可以在此基礎上去做延伸、補充,引述你的說法支撐其研究;或是他可能不認同你的觀點,而去寫一本書或論文批評你的研究——這本是知識累積、創新的過程。

總而言之,這個年代的文憑因為氾濫而變得不太可靠。然而一個人有沒有「讀到書」,首先他自己應該很清楚,再來就是可以透過他的思考、對事情的想法加以檢驗。

追求知識和賺錢過生活並不矛盾

那你說追求知識的人就不用吃飯嗎?要啊,可是追求知識和賺錢過生活並不矛盾。

以前的年代,只有有錢人家的孩子可以念書,因為他們不愁吃不愁穿。但現代越來越多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得到滿足,很多家長即使沒有百萬身家也選擇讓孩子念大學,或是有些人打工付學費讓自己念大學,我們才會看到滿街都是大學生的場景。

只能說,在生活困苦程度降低後,人們學習的時間自然多了。

因此,我們可以在完成義務教育後多學習幾年,接觸更多知識,之後再去賺錢。但是我們的上一輩、上上輩中,許多人認為讓小孩唸完小學都嫌多,希望他們盡快進入社會工作。慢慢的,時代改變了,大家覺得至要少唸完中學,到現在多數父母則希望孩子至少唸完大學才出社會工作。

有些人可能大學念的專業較容易與相關領域工作接軌,那他可能稍早準備進入職場。然而,也有很多人在念完大學後,工作的領域和大學所學完全不相關,這已是越來越普遍的情況。在歐洲這種情況就很正常,也很少家長覺得讓孩子讀大學是「浪費」。因為他們自己也念過大學,知道學習對於思維成熟發展有幫助吧。

所以如前述,有些人念大學後從事相關工作,而有些人從事不同領域的工作,可能會在畢業後才進入投身職場、找工作的階段。很多時候這只是遲或早的差別,而早進入職場的人不一定就保證更快成功;相對的,晚進入職場也不一定落後。

反正到頭來,能成為一個可以獨立賺錢生活的人就好了。至於知識,就看你在不在乎了,在乎的人自然願意多花些時間沈浸其中因此,知識和賺錢生活並不矛盾。

至於會想問「如果讀很多書不一定會賺很多錢,那我還讀書幹嘛?」的人,或中學畢業後比較傾向開始賺錢生活的人,其實更應該去學一門技術或直接去職場工作。這沒有價值上的高低優劣之分,只是選擇的問題。無論如何,讀書或工作都是辛苦的,就看如何苦中作樂。有些人可能從讀書或專研知識中獲得快樂,有些人可能要在工作中比較可以找到快樂。這沒有絕對的對錯。

要賺錢,學習一門技術是一種方法,讓老闆覺得你「實用」,你就能賺到錢,賺多賺少就看自己的造化了。然而我們往往也是在結束學業、投入職場後,才真正學到「怎麼賺錢」,因此大學並不是最好學習「怎麼賺錢」的地方。學技術、直接去職場實踐,你才會得到工作經驗、才會學到怎麼賺錢。

因此,在決定讀不讀大學前,當然也要稍微知道自己以後想要做什麼工作。有些工作如學術的(當教授、當研究人員)、醫學的(心理師、醫生)要有文憑、要考執照,可能就需要上大學。而如果理想的工作不需要大學文憑,你依然可以上大學,只是前提是不要期待「辛辛苦苦讀完就可以賺大錢」,因為這樣的心態無異於緣木求魚,也偏離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到最後你只會為自己的決定感到困惑和後悔。

(圖片來源:Pexels / Diana Smykova)


前面提到「讀書」之所以辛苦,是因為你正在學習你新事物、正在跳脫原有的思考模式、正在轉變中。要意識到,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的思維、想法有所不同,而不一定是為了賺更多錢。

但總的來說,一切還是看個人態度。同樣是讀書很少的人,一個努力工作、從經驗中不斷學習;另一個則怨天尤人、不願嘗試不願努力,結果也會不一樣。所以「讀書」的多寡,是不能跟「賺錢」的多寡成正比的。

社會的進步和世界的改變,需要知識的累積

「讀書」如果跟賺錢沒太大關係,那跟什麼有關?

如前述,讀書是為了累積知識,而「知識」一直是人類文明中很重要的一塊。在馬來西亞,我們能聽到很多人質疑「讀書」的意義,但在歐洲國家、日本等,質疑「讀書」意義的情況或許沒那麼嚴重。

這當然不是沒有道理的。人因為對生活、對社會有意見或想法,這些想法的積累促進了知識的生產與再造,進而構成屬於一個社會、文明,甚或是全人類的知識世界。

古今中外的知識世界裡有我們熟悉的偉人們:老子、尼采、榮格、愛因斯坦、霍金、馬拉拉、曼德拉……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人,靠著自己的專業知識、執著和想法,去改變一個社會、國家,甚至改變世界。

而「知識世界」也不只是由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偉人構成。其中還有很多我們不認識的人,可能剛剛嶄露頭角,甚至很多還在大學學習、在家中自學道路上的未來作家、科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人類學家,正在向知識世界的大門邁進。

甚至廣義而言,其實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人,對於「知識世界」都有或多或少的貢獻。就像不一定每個人都是發起革命者,但革命事業也需要有人支持,需要有一群人去反思、批判某些現象、論點,時代才會進步。

人類學家可以改變人對其他種族的歧視;心理學家讓人重視人類情緒的成因、影響;藝術家、哲學家扭轉人看世界的方式;天文學家讓人看到地球外的世界;歷史學家讓我們認識不同群體的文明歷程、減少仇視;發明家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

這些都是很多時代的人專研知識、想法一點一點慢慢累積出來的成果。

「讀書」教會我們跟上時代的腳步

更準確的說,「學習到知識和思考方法」意義上的「讀書」,除了是一個社會、國家、世界進步的途徑,更重要的是,當你知道的越多,你會發現或更願意相信,世界無奇不有,而因此不再輕易大聲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你相信一切都有可能。

我們常說要活到老學到老,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吧!通常人年紀越大了,就越難以接受新觀點。而時代不斷變換,新事物、新觀點也會不斷出現。有些時候,一個人因為「想不通」而不開心,想著「這怎麼可能?世界怎麼可以這樣?」,或許就是因為沒跟上時代的腳步。

但是時代就是一直在變的,「重男輕女」、「種族歧視」、「死刑」、「體罰」、「結婚生小孩的必然性」等觀念以前都曾被奉為鐵律、真理,到了現代卻不斷被挑戰、被質疑。

當一個人知道世界還很大,承認自己知道的還太少,這樣頭腦就自然比較靈活、可以變通,也就不容易成為一個看不清世界變遷而無法接受新時代新思維的人。

*

以上就是我對最近關於「讀書有沒有用」此一話題的想法。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看到最後,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認同或反對上述說法,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討論的價值。如果沒有這次的話題,我也不會想寫這篇文章。我也覺得很慶幸「讀書有沒有用」這件事引起不少馬來西亞年輕人的關注,因為先要有人去在乎、去討論,這些議題才會在社會中造成改變。

在本文中提出我對這件事的看法,也滿足了我參與討論的渴望。希望馬來西亞的社會也可以漸漸擺脫「讀書沒有用」或「讀書是為了賺更多錢」的想法,越來越意識到知識 / 讀書本身的重要性。

(封面來源:baseimage / Susannah Townsend)


延伸閱讀
>>> 藝術家到底能為世界帶來什麼?透過一本法國哲學童書思考藝術對生活的意義
>>> 瑪格利特的畫作究竟想表達什麼?單一的解答只會限制了無限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