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內耗了,卻不懂拒絕的「好人病」!你是他人眼中的好人,自己世界的壞人嗎?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為自己做決定了?
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像個發條轉到底的玩偶,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運轉著,滿足他人的需求,卻在夜晚卸下微笑時,才發現自己幾乎被透支所有的力氣和快樂?
許多成年人每天奔波於工作與生活,身邊的人一開口求助,總是第一時間點頭答應,生怕拒絕會讓對方失望。結果呢?生活開始變得雜亂無章、時間被不斷剝奪、壓力在無形中累積,甚至有時連自己的基本需求都顧不上。

那時候的自己或許才真正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在為自己而活,而是在扮演一個所有人眼中的「好人」。
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 「被討厭的勇氣」,擔心被討厭、擔心自己是不是過於冷酷了,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擺脫 「好人症」 ?
好人病:當善良變成一種消耗
從小被教育 「助人是美德」、「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然而,這句話是否真的完全正確呢?當幫助他人成為一種責任,而非出自內心的選擇時,我們的「善良」就變成了一種沉重的枷鎖。

這種人永遠都將別人的 「需要」 放在最前面、總是為別人想得更多、更細膩,或是第一時間把身邊的人打理得服服貼貼,長大後成了反射性回應他人請求的「濫好人」,自己的善良卻被無止盡地消耗。
你是否也有這些「好人病」的症狀?
- 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即便自己已經身心俱疲。
- 習慣性地迎合別人,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 害怕衝突,擔心拒絕後會失去人際關係。
- 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認可上。
這些習慣,久而久之會讓我們失去自己的界限,變成了一個習慣性「討好」的人。而當我們總是對別人說「好」的時候,內心的疲憊感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將我們壓垮。

學會拒絕不是冷漠,而是珍惜自己
如果你發現自己深陷「好人病」的困境,該如何開始改變呢?
1. 給自己思考的空間,不要衝動答應
如果過去的反射性回答總是「好啊,沒問題!」,現在請學會讓自己停頓一下,再決定是否接受請求。當有人開口希望自己幫忙時,或許可以先說:「我想一下再回覆你。」
短暫的停頓,讓自己可以多一些時間理性思考,而不是出於本能答應。
2. 自問三個問題,確保自己的意願
當有人向你求助時,試著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 我真的願意幫忙嗎?
- 我有能力幫助嗎?
- 這件事應該由我來做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應該勇敢地拒絕,因為這代表這份請求可能會過度消耗你的能量。
3. 拒絕並不代表冷漠,而是劃清界線
很多人害怕拒絕,因為擔心這樣會讓自己看起來「不夠好」。但事實上,真正的好人,並不是毫無底線地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是能夠理性地選擇自己的付出。
可以嘗試這樣說:「抱歉,我現在真的沒有多餘的時間處理這件事。」;或者是:「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重要,但目前我的狀況無法負擔,可能要請你找其他人幫忙。」
這樣的表達方式,既不傷害對方,也能清楚地劃定自己的界限。
4. 學會「適度」的善良,而非「無條件」的付出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害怕拒絕,而選擇默默承擔一切。但真正的善良,應該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幫助別人,而不是用透支自己的方式去滿足他人的需求。
如果你真的想幫助別人,那麼請確保自己是在心甘情願的狀態下,而不是因為「不幫就會內疚」的情緒驅動。
你的價值,不來自別人的肯定
許多不小心讓自己患上 「好人症候群」 的人,大部分都是受到 「情緒困擾」的緣故。因為自己的 「心理界線」 不明確,久而久之失去自我的界線,變成濫好人。

我們總是以為必須不斷付出,才能換來別人的認可與愛。但事實是——你本身就值得被愛,而不是因為你總是答應別人的請求才有價值。
當我們學會劃清界線,懂得適時拒絕時,反而會吸引更多真正尊重我們的人。那些真正珍惜你的人,不會因為你的拒絕而遠離,而是不希望你為了他們而過度消耗自己。
從今天開始,給自己多一點空間與時間,去學習如何成為「有界限的善良者」。別再做別人世界裡的「好人」,卻成了自己世界裡的壞人。你本來就值得過一個不必討好誰,卻依然被珍惜的生活。
(封面圖片來源:苦盡柑來遇見你 劇照)
延伸閱讀:
>>> MBTI 16 型人格內耗排行榜:綠人組根本是敏感脆弱小劇場王!
>>> 別太累了,成年人都該鈍一點!練習用 「鈍感力」 克服 「高敏感」
>>> 成年人必學「減法生活」:給生活做減法,最好的狀態就是「少」

雨庭,一個討厭下雨天卻喜歡為人撐傘的女生。
我會用文字和聲音跟你說晚安,歡迎光臨晚安星球!
我要熄燈了,晚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