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不好的嗎?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從這4點認識「孤獨」
我們對於「孤獨」這個詞並不陌生,只是在我們的認知裡,「孤獨」一直是個貶義詞。
可能因為受到難以磨滅的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共同體的生活,因此在這樣的文化里,我們根本無法認識什麼是「孤獨」。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電視劇、廣告都在不停的灌輸我們,「孤獨」是不好的,孤獨就是無依無靠、不合群、孤苦伶仃、等等…
但這樣的說法在以前的社會可能還行得通,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年代,「孤獨是不好的」這個說法已漸漸不再流行。越來越多YouTuber拍攝關於一個人旅行、露營、看電影、甚至說明為什麼他們認為一個人並不孤獨的影片;關於孤獨的書籍也越來越多,這些都是很好的證明。
所以我們其實幸運生活在這個年代,因為在這個年代,「孤獨」正慢慢成為一種新潮流。
「我們總是跟別人在一起,跟家人在一起、跟子女在一起、跟愛人在一起(…)我們都以為沒有應酬、沒有朋友、很久沒有見親人很空虛,可是我覺得世界上最大的空虛是,你有一天忽然失去了跟自己在一起的機會。(…)因為不斷的想要逃開孤獨,不斷的想要用各種網路世界跟外面的人溝通。可是到最後,有時會很受傷,因為所有的溝通裡都有誤解,如果沒有好好跟自己相處、對話,你跟別人對話也常常會出現很多問題。」——蔣勳
1.「消極孤獨」和「積極孤獨」
那孤獨到底好不好?日本的哲學家小川仁志在《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一書中,將孤獨分為兩種:「消極的孤獨」和「積極的孤獨」。
消極的孤獨:
也就是我們一般認知的孤獨。一個無法融入人群,所以離群索居的人。這樣的人就像無法離開人群的人一樣,他們無法回到人群與別人共處。
積極的孤獨:
是我們不熟悉的孤獨的另一面。一個可以選擇什麼時候要融入人群,什麼時候要離開人群,以保留時間與自己獨處的的人。而這種可以自由進出「合群」與「孤獨」的狀態即是「積極的孤獨」。
2. 一堆人生活在一起,還是會孤獨
「孤獨不在深山,而在街上;不在一個人心裡,而在許多人『之間』。」—— 三木清,《人生論筆記》
我們習慣性認為「孤獨」是有問題的,所以很多時候就算想要獲得一點獨處的時光也很難。甚至連「社交恐懼症」都出現了,依然會因為擔心被形容為「孤獨」,而留在人群中。結果就是,再累、再不願意也要和親戚、朋友、同事聚在一起,陪笑、努力想話題讓社交不要停下來以免尷尬,只有這樣才不會被看作奇怪或不合群。
但隨著家庭觀念、婚姻觀念的改變,還是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獨居,選擇單身,人們開始意識到「結婚、擁有家人會變得幸福的想法,不過是社會強加給你的印象」。
對此,《你可以不要怕孤獨》一書中也提到:「二次大戰前,結婚是理所當然的事。當時不像現在有憲法保障男女平等,女人嫁進男人家中,被男人樣,就是常識。家庭是社會的根基,所以女人共同體認到,在家生小孩、把孩子養育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是她的必要職責。(…)當女性也在社會中打滾,經濟上不需要再依賴男性時,就變得不需要特意去結這個婚了。(…)戀愛還是會談,跟那個人在一起也不賴,但是,沒必要結婚。」
現在在網路上,甚至還能輕易搜到「不想結婚的十大理由」這樣的文章。只是,當我們看到「不想結婚」還需要給出理由的時候,就可以看出社會這條「結婚後才算是圓滿的人生」的不成文規定對人們是個多大的束縛。
這樣的不成文規定,不只深根在了很多長輩的腦中,也在我們每天接觸的廣告、電視節目中潛移默化的,讓許多想單身的人感到很不應該。尤其是卡通片裡的童話故事,所有的公主跟王子都必須結婚,受眾人歡呼鼓掌之後,才會過得「Happily Ever After」。
作家Leslie A.Rasmussen甚至寫了一本獲獎無數的小說名為「After Happily Ever After」,我想這才是現代人對於婚姻、家庭觀念應該意識到並加以思考的問題。那些在婚禮上歡呼鼓掌的眾人並不會為你結婚後的生活負責。
這不是說,跟親朋戚友在一起或有家庭就不好,只是這應該是一種個人的選擇。而不是被社會告知一定要怎麽過,人生才會幸福,否則就會剩下「孤獨」。
3.「孤獨」重要嗎?
雖說孤獨正漸漸流行起來,越來越多人需要「孤獨」。但是一個無法孤獨的人,會怎麼樣嗎?
我相信,獨處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能力,只是可能因為社會價值觀對孤獨的看法太負面,以至於很多人從小就習慣待在人群中,習慣身邊一定要有人,才不會感到害怕或空虛。其實那個害怕,是在怕什麼呢?猜想,不少人是在害怕「面對自己」這件事。
因為不敢面對自己,所以讓自己無時無刻留在社交軟體裡面,一直接收別人的資訊,看別人的生活,停不下來,因為停下來就得要面對自己,就要看自己的生活。
學會「面對自己」或「與自己相處」不是潮不潮流的問題,它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你不了解你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個性,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喜歡、不喜歡什麼,你就會很容易受到傷害。
這是一個隨時就會有人用言語傷害人的「公共評價時代」,而當你對自己的認知不夠時,就算一個根本不了解你(或甚至不認識你)的人來批評你,你也會相信,然後開始焦慮,心想「我就是他們說的那樣」,因為你心裡其實也不知道「你是個怎樣的人?」;但如果你了解自己,自己對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別人批評你,你心裡面還會有一把尺,可以測量,測量看看他們說的「你」跟你認識的「你」有什麼出入,你是不是真的就是他們說的那樣?
我想,要認識自己,我們需要「積極孤獨」的時間,可能透過做喜歡的事,發現自己有某些個性,可能透過回想一天裡發生過讓自己最在意的事、的心情感受、想法,慢慢認識並接受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和別人在一起時,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很多刺激,吸收到很多資訊、想法,但這些都還不是屬於你的;但當我們和自己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開始整理這些資訊、想法,將它們消化、篩選、反思,這些想法才會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
有些人可能看到別人一個人吃飯或一個人散步,可能心裡會為這個人擔心,心想「他怎麼一個人這麼可憐,他是不是沒朋友?」;但其實人總有一天會一些時刻,會剩下自己一個人,比如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老年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一個人過,但是人生無常,你怎麼知道呢?老年時,如果真的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卻因為未曾學會享受獨處,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大片空虛寂寞而驚慌失措。在這樣的情況下,到底誰比較可憐呢?
現今老年人因突如其來的孤獨寂寞,而患上憂鬱症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而導致人陷入憂鬱的便是名副其實的「消極的孤獨」。當一個人無法享受孤獨,就很容易會被孤獨侵蝕。只能說這時代的老年人剛好夾在一個家庭觀轉變的交界線,一直以來可能都比較傾向多代同堂的情況,結果時代說變就變,可能因此讓他們也措手不及,沒來得及在年輕時做好心理準備,並學著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所以換言之,我們還是幸運的處在這一個世代,我們還來得及未雨綢繆。
4.「積極的孤獨」是和自己約會的時光
「精神生活豐富的人,一個人就能自形一個小世界」——阿圖爾·叔本華
孤獨不一定是一個人住或一個人關在房間裡,有家庭的人也可以享受「積極的孤獨」,因為孤獨也可以是一個人在捷運裡、飛機上、在公園、咖啡廳、海邊、酒吧甚至商場,重點不是身邊有沒有人,環境也不是問題,而是在這一段時間裡,你正在跟自己約會,享受與自己獨處的時光,無論是開心、難過或是無聊的。
而在這些時候,其實並非真的剩下一個人,因為當你思考、聽歌、閱讀、看電影時,透過那些產生於不同時空的作品,你可能會發現某位哲學家、歌手、填詞人、作家、作者、導演、…跟你有著一樣的想法,就像他們跟你隔空心靈相扣!
另外,其實獨處的時候,是一個我們不會被打擾的時刻。所以也是為自己充電、甚至療傷的最佳時刻。有時心情不佳,找朋友傾訴,但其實在朋友面前,得到了朋友的安慰之後,我們可能還是會感到難過,因為其實情緒本來就需要一點時間消化。但是在朋友面前我們不能傷心難過太久,否則會擔心給到他人負擔。
但是在獨處時就不同了,你可以用自己當下最想要的方式去面對當下的悲傷、難過或憤怒,不用擔心成為別人的負擔。這也是一種認識自己和讓自己內心變得強大的一種方式,因為你會從中學到自愈的能力。
「如果過著沒有孤獨寂寞、只有幸福滿足的人生,想必就不會有想對這個世界說點什麼的衝動了」——小川仁志,《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
「孤獨」有時不只是指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可以是,當人在面臨生命種種孤獨的時候,比如生活中遇到挫折卻必須一個人去面對的時候、不被理解、不被認同的時候,所有那些曾經讓你痛苦、恐懼的時候,都是一種「孤獨」。
但是,老土的說一句,我們需要這些時刻,即使過程中很麻煩、很痛苦、很掙扎。
因為孤獨或各種讓你不舒服的狀態其實是一種生活的警報。只有當我們與這些時刻相遇,我們才會意識到,我們的生活哪裡出了問題,才會去嘗試解決或轉換生活方式,這是人試圖讓自己活得更好而做出的自我保護行為。
這個不是說就要刻意讓自己過得痛苦,而是因為人生很多時候並不會都這麼順遂,反正發生了的事都不能倒帶了,不如把這些痛苦或說「孤獨的感覺」轉換成力量,不一定為世界,但至少為自己,讓自己過的更好一點。
總之,要學會「積極的孤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對於一直以來習慣與人群在一起的人。但不容易並不代表不可能,對世界我們不一定能直接改變什麼,但是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相信我們有做出改變、調整的能力。
以下推薦一些關於孤獨的書籍、podcast或影片:
-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小川仁志 【解釋孤獨並附練習孤獨的步驟】
- 《孤獨,是一種能力》/ Anthony Storr【全面性探討孤獨心理的當代經典】
- 《孤獨六講》/蔣勳【對生活中你想不到的種種孤獨有著很豐富的詮釋】
- Podcast的簡短版:蔣勳 美的沈思 回來認識自己」中的ep4-5
- Youtube版:海棠詩社-孤獨六講
- “The School of Life – Why we’re fated to be lonely (為什麼我們注定孤獨?)”【附中文字幕】
(封面來源:Pexels / Shahid Sultan)
延伸閱讀
>>> 一個人的獨處時光並不孤獨,你的心也適合「極簡主義」
>>> 5個「孤獨患者」常見特質:外向的孤獨人格,忍受孤獨卻也無法享受獨處
>>> 高敏感=想太多?孤獨的「高敏感」8特質:我們不是怪人,我們只是高敏感
從台灣美術系畢業後,目前在法國美院唸藝術系。是個從小透過藝術認識世界的文字、圖像創作者。 關注藝術、哲學、語言、種族、天文等議題,喜歡對理所當然、陳腔濫調的事提出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