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 MOVIES, 議題 ISSUES

【口袋推薦】21世紀利維坦:3部Netflix原創紀錄片 揭露網路時代的瘋狂面貌

臉書、IG、推特、抖音、YouTube、谷歌……作為一個當代的都市人,我們很難想像沒有這些社交媒體、搜尋引擎、影音平台的生活。網路已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在難以估量的資訊與數據流通的網路世界中,我們不斷地吸收、生產、消費、販售、交換著一切,不受空間與對象局限。

我們歌頌著網路的益處與優勢,並對此深信不疑:它消弭邊界、抗拒絕對真理與道德權威、彰顯個體獨特性、提供均等的機會與前所未有自由……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後現代的烏托邦,由全人類共同構建、參與。

但這是網路時代的真相嗎?當同溫層之間越來越壁壘分明、從眾現象加劇、假新聞肆虐、流量成為新指標區分與主宰一切等現象漸漸成為常態,那些網路發達時代的崇高願景,又離我們所處的現實有多遠?

置身於絢爛而瘋狂的網路時代,我們或許可以從這三部紀錄片當中或明或暗的「反烏托邦」論述中,得到一些啟示:


《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The Great Hack, 2019)

2019年上映的《個資風暴》回顧劍橋分析數據醜聞,探討了網路個資安全與數據分析對全球民主政治的影響。SCL集團(SCL Groups)旗下的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l)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利用臉書用戶個資進行人格分析與行為預測:以貼文、朋友名單、互動內容、甚至私人訊息等為基礎建立用戶人格模型,再透過投放特定廣告內容、假新聞,操縱目標用戶的情緒與行為,達到影響其投票行為的目的,繼而左右各地的選舉、公投等民主政治活動。

劍橋分析的「業績」包括2016年川普勝選與英國脫歐。然隨著報導、調查的深入,影片揭露了一樁以探勘、分析數據操縱選舉的全球大生意:千里達與多巴哥、阿根廷、印度、馬來西亞、義大利、肯亞……劍橋分析公司販賣著由社交媒體用戶數據所構成的選舉必勝法則,而其「客戶」早已在本世紀的十幾年來遍及各大洲。

在英、美等國的媒體報導與政府的司法調查下,劍橋分析公司已於2018年停止營運。然而劍橋分析醜聞讓我們警惕的,或許是像臉書這樣的科技公司的涉入——我們對他們所創造出來的社交媒體巨獸越來越依賴,卻對自己的個資安全、數據如何被開採、應用以及社交媒體上的行為操縱手段所知甚少。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 2020)

某方面而言,《智能社會》似乎延續了《個資風暴》中對政客、科技公司實行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帶來的惡果的探問。相較之下,《智能社會》問題意識所涵蓋的層面更廣:其批判的對象涵蓋了臉書、IG、YouTube、谷歌、Pinterest等各大科技、網絡公司,也更深入挖掘了社交媒體在社會心理學層面的影響。

除了記者、學者、專家等的「外部」觀點外,本片更訪問了多位前科技公司高層、技術人員,由這些親手打造出怪獸的「局內人」現身說法,告訴觀眾關於社交媒體的各種黑暗內幕:演算法、數據搜集與分析等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甚至對事實的認知,加劇同溫層現象使社會愈發兩極分化。間中穿插的敘事情節也把數據分析、人格建模等抽象而複雜的過程具象化,讓我們以看故事的方式,更生動地理解這些社交媒體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你自己就是產品。


誠如影片中前谷歌設計倫理學家(design ethicist) Tristan Harris受訪時所言,科技公司所競逐、販賣的是我們的注意力:透過不斷制定、推薦內容圈養我們,直到我們的喜好、憤怒、恐懼、思考模式可被預測、操縱,我們也就成為了任人宰割的商品。

而社交媒體、人工智能有其生命、意志、目的,且在能力上遠遠超越人類——這似乎是一場力量不對等的抗爭。要奪回主導權,似乎仰賴我們更強的、獨立於網路科技的意志力與批判精神。


《FYRE:國王的豪華音樂節》(Fyre: The Greatest Party That Never Happened, 2019)

比起前兩部對網路時代的數據權(data right)、民主政治等議題嚴肅的探問,《Fyre》則是呈現了一場社群媒體網紅效應走向極致的鬧劇。為宣傳其公司的人才預訂(talent booking)應用程序「Fyre」,Billy McFarland與饒舌歌手Ja Rule計畫於2017年4、5月間在巴哈馬(the Bahamas)的島嶼上舉辦一場音樂節。

前一年年底開始,主辦方即大張旗鼓地邀請數十位模特前往音樂節舉辦地點拍攝宣傳片,並招來Kendall Jenner、Emily Ratajkowski等知名網紅響應其社交媒體上的宣傳活動。活動主打涵蓋食、住、聽的全方位頂級、奢華熱帶島嶼娛樂體驗,VIP等級的票價更超過一萬美金。

然而,眾所周知,整個音樂節除了初期的宣傳外,其他的如住宿、食物、音響、演出單位等各方面的規劃與執行最終都以災難收場。創辦人好大喜功、決策倉促、籌備期不足、缺乏實際專業經驗、團隊溝通的失效等因素,使得活動終成一場惡名昭彰的大騙局,甚至拖累了巴哈馬在地的旅遊產業。

除了種種決策與執行上的失利外,我們也可以從片中看出網紅效應的推波助瀾是如何吹出大泡沫,使眾人趨之若鶩。

以上推薦的三部紀錄片以不同的方式,揭露了資訊爆炸時代的陰謀、荒謬與人性的掙扎,讓我們一窺一個當代超級巨獸的部分真面目:它由網路所驅動,前所未有且無處不在。如何與巨獸共處,同時加以防範,是現代人需要溝通面對的一大議題。

(封面來源:Netf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