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 MOVIES, 議題 ISSUES

911片單:多重視角、多元敘事 帶你重新認識911事件與「後911」時代

2001年9月11日早晨,蓋達組織(al-Qaeda)的武裝分子劫持4架民航客機,向美國本土發動攻擊。其中,3架客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雙子星大樓與美國國防部所在的五角大廈(The Pentagon),另一架則於賓夕法尼亞州墜毀。

「911事件」造成包含劫機者在內共2996人死亡。這是自二戰「珍珠港事件」以來美國領土首次遭遇大規模空中襲擊,也是人類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恐怖攻擊。911事件深刻地烙印在紐約市民、乃至全體美國國民的集體記憶中。而隨著許多現場錄像片段、新聞報導的傳播,其所帶來的震撼也散佈到全世界。

(圖片來源:Unsplash / Aaron Lee


911事件影響深遠,也在於其可謂是「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論述的濫觴。恐怖主義成為法西斯主義之後,另一個全世界的公敵,因此打擊恐怖主義的行動也獲得了近乎難以質疑的道德正當性。同年10月,美國即聯合其盟國入侵阿富汗,開啟為期20年之久的阿富汗戰爭,堪稱反恐戰爭第一槍。

其後的20年間,除了阿富汗戰爭外,諸如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2011年擊斃 911事件策劃者奧薩馬 ‧ 本 ‧ 拉登(Osama bin Laden)、2014年打擊「伊斯蘭國」(ISIS)等軍事行動都在反恐的旗幟下,被鋪上一層「義戰」的色彩。

然而,在許多國際政治、中東研究學者、觀察家看來,911事件同時也標誌著「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的頂峰:新聞媒體、大眾娛樂媒介中伊斯蘭成為了熱門題材,但相應的誤解、刻板印象,甚至污名化也與日俱增,加深了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社會間的鴻溝,其效應也持續至今。

911事件某種程度上形塑了當今世界的樣貌。其對國際政治局勢,乃至個人心理層面的影響,也成為許多電影人探討、反思的主題。在事件發生逾二十年之後,我們不妨透過影視作品來回顧、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至今最重要的恐怖攻擊事件,以及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911事件簿》(September 11, 2002)


《911事件簿》於2002年九一一事件發生一週年之際上映。其由11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導演拍攝的短片組成。這11位導演各自在11分9秒的時長內,從不同國家、群體的視角出發,呈現其對九一一事件的看法。

其中,讓筆者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墨西哥籍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短片。其風格強烈、手法獨特,縱使幾乎沒有畫面,仍帶來無比的震撼。全片主要由不同的聲音混剪而成,現場目擊者的嘶喊、建築物崩塌的巨響、警笛聲、新聞報導、穆斯林誦經等聲音,構成了整個敘事主軸。導演將中間為數不多的影像篇幅留給了數段受難者從著火的雙子星大樓一躍而下的震撼畫面,凸顯了災難當前的絕望。

而在短片結尾,所有的聲音歸於平靜之際,以阿拉伯文與英文打出的字幕「神的光引導我們抑或蒙蔽我們?」簡潔有力的表達了導演對九一一事件這種攻擊行為的批判,也使得整部短片的立意從手法獨特的事故還原,升華到普世的、超脫的人性與價值叩問,可謂振聾發聵。


《聯航93》(United 93, 2006)


英國名導Paul Greengrass執導的劇情片《聯航93》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電影描述九一一事發當日其中一架被劫持的客機——聯合航空93號班機上乘客反抗劫機者,最終在賓州尚克斯維爾(Shanksville)空曠草原上墜毀的故事。

全片劇情穿插於塔台、航空指揮部、聯航93號班機機艙之間,以事發當日早晨美航與聯航四架客機先後被劫持,並向紐約市區與國防部發動襲擊的過程為敘事線,後半部則以聯航93空服員與乘客在機艙內與劫機者對峙、反抗並制服劫機者的情節為主。雖然最後客機墜毀,無人生還,但聯航93是四台被劫持客機中唯一沒有撞向預定目標的。某種程度上,聯航93班機上的反抗行為避免了更多的傷亡。

Paul Greengrass運用了大量的特寫、近景與招牌的手持鏡頭,加上緊湊的剪輯,營造了指揮部與機艙內的強烈壓迫感與緊張氛圍。儘管作為真實事件改編的作品,結局早已被「劇透」,但觀眾仍能深刻感受不同人物在面對此一重大災難時的情緒反應,用不同於遠距新聞畫面的角度參與事發的過程。


《華氏911》(Fahrenheit 9/11, 2004)


如前所述,九一一事件其中一個直接的影響,就是促成反恐戰爭大行其道。《華氏911》可謂是紀錄片名導麥克 ‧ 摩爾(Michael Moore)對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任內伊拉克戰爭的「清算」。

影片從九一一事發前開始,深入檢視小布希政府的政商結構,揭露九一一事件背後的種種秘辛,包括包庇主謀 奧薩馬 ‧ 本 ‧ 拉登家族等利益相關人士、持續對國內群眾販賣恐懼(fear mongering)以鞏固民眾支持、對伊拉克戰局失算導致大量士兵喪生、「精準打擊」殺死大量伊拉克平民、視前線軍人身心健康、扣減軍人薪資與退伍軍人福利等等。導演透過掀開反恐戰爭的層層遮羞布,來對此「義戰」進行最嚴厲而深刻的批判。

而在手法上,本片亦有「摩爾式」一貫的風格,如在檔案、資料畫面穿插間,以戲謔的口吻、黑色幽默的笑料諷刺、批判當權者。此外,「行動」也是摩爾紀錄片的一大特色,如在片中開冰淇淋車為國會議員講解《愛國法案》條文內容,或是片尾攔截議員邀請他們將兒子送往前線戰場。摩爾吃下不少閉門羹,甚至惡言相向,反倒襯托出政客們的虛偽與荒謬,也讓其紀錄片總是有些許嘗試改變世界的意味。


《轉捩時刻:911與反恐戰爭》(Turning Point: 9/11 and the War on Terror, 2021)

Netflix於911事件20週年之際推出5集紀錄片《轉捩時刻》,在題材、敘事、分析、製作上皆可謂911事件紀錄片的集大成者。5集的內容涵蓋對事件發生過程的記敘、原因與近因的探討、事件的影響、甚至包括對其後續長達20年阿富汗戰爭的全面檢討。影片對事發過程的追述,採用了大量的資料畫面與親歷者的訪談片段,使觀者對事件的認知更立體。

一如官方海報的標語「History casts a long shadow」所示,《轉捩時刻》在探討911事件的歷史脈絡時,亦體現了一種「長時段」的關懷。從1970年代末冷戰時代美蘇在中東的競爭,到2021年美軍撤出阿富汗,本片勾勒出一幅40多年的近代反恐戰爭史圖像,並將911事件嵌入其中,讓我們看到了這起恐怖攻擊事件於當今世界更深一層的意義。


本文所列四部電影皆有其不同的切入角度與關懷,或許能讓我們對這場本世紀最重大的恐怖攻擊事件有更多面、更具啟發性的認識。

(封面來源: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