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異鄉人】陳佩賢Jesslyn專訪:十年賽場煉成唱將 蛻變中的實力新女聲
曾風靡華語娛樂圈的電視奇跡「星光大道」(《超級星光大道》、《華人星光大道》),與數年前自媒體時代浪潮下開播的《聲林之王》,可謂華語歌唱選秀「世代交替」的兩個代表品牌。而1999年生的陳佩賢Jesslyn,則堪稱馳騁這兩股大浪的衝浪手。其原因除了是她曾實際參與《華人星光大道2》與《聲林之王3》兩個賽場的比拼外,更在於佩賢迄今的音樂生涯軌跡、型態糅合了兩個世代的特徵。
從星光女學聲到聲林小灰兔:唱將是如何煉成的?
佩賢似乎是個天生的舞台好手,擁有著與年齡不大相符的賽場與表演經驗。青少年時期開始,佩賢即已在馬來西亞參賽、登台表演無數次,更擔任過鄧紫棋世界巡迴演唱會的開場嘉賓。其中,13歲時參加的《華人星光大道2》與去年的《聲林之王3》或許是最為深刻、里程碑式的:前者讓佩賢首次踏上台灣的音樂沃土;後者則讓她在重返異鄉後聲名大噪,收穫大量的關注。
2012年,佩賢登上《華人星光大道2》踢館賽舞台,對上孫盛希。從後見之明來看,13歲的年紀、身上中學的校服、評審對其超越年齡唱功的讚歎,都意味著這是一場「越級打怪」的比拼。佩賢坦言當時勝負欲強、不想輸,似乎也是年輕氣盛的表現。
「後來我失敗了,其實有偷偷哭一下……到最後又覺得,可以跟這麼好的姐姐(孫盛希)PK,也認識了很多喜歡唱歌的朋友們、看到了很多有名的主持人、評審,就覺得這其實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有什麼好哭的呢?」能得到袁惟仁的講評肯定、見到一眾大咖音樂人評審,確實也算不虛此行了。
漂洋過海參賽與台灣印象:最愛台灣的人情味
13歲的參賽之旅也給了佩賢最初的台灣印象。「從13歲來台灣比賽那時候就很愛台灣」,對從小「聽台灣歌手的歌、看台灣偶像劇長大」的佩賢而言,台灣是個富有人情味的地方,「第一次來台灣比賽,就感受到台灣的人情味……大家都很溫柔的感覺。」與台灣的邂逅即使成年後重返台灣,人情味依然是佩賢鐘愛台灣的原因。
闊別十年後,已是福茂唱片簽約歌手的佩賢踏上《聲林之王3》的舞台。此時佩賢的心態更像是享受表演、享受舞台、享受再次踏足台灣的體驗。「參加《聲林之王3》的時候心情比較chill一點,就當作來表演、吸收經驗、認識新朋友。」儘管如此,《聲林之王3》確實讓佩賢以全然不同的面貌出現在台灣觀眾面前,得到更多的矚目,算是有所突破。
再次來台的野心:成為創作歌手的路上
當然,佩賢這一次遠渡重洋,野心絕不僅僅是參加選秀比賽。在轉戰大大小小賽場的同時,年輕的佩賢也正一步步開創自己的音樂版圖。佩賢在2019年就被台灣福茂唱片「一聽相中」,簽約成為旗下歌手。從2020年起的兩年內,發行了多首單曲如〈Is This Love〉、〈愛上你我能不能後悔〉、〈第三個我〉、〈遇見你之前〉等。這些單曲在電視劇的傳播力量推波助瀾下,使佩賢的人氣不斷上升,也奠定了下一步發展的基礎。而據悉,佩賢在來台隔離期間密集創作了多首歌曲,在不久的將來會與歌迷們見面。
歷經十年賽場磨礪,今日的佩賢已累積相當的人氣,成為被大眾聽見、認可的實力唱將,並慢慢往唱作人的方向前進。事實上,佩賢的創作路與賽場經驗是並行的。和很多創作歌手一樣,佩賢的創作也有當代流行音樂啟蒙的痕跡:「差不多12歲的時候,我就開始接觸流行音樂,認識了五月天、Coldplay等……我那時候因為他們的歌得到啟發,就覺得既然我都會唱歌了,為什麼不要去嘗試看看創作?」
「我第一首(創作的)歌叫作〈她〉,是寫給我自己的。我覺得像是鼓勵自己的一首歌。從那時候就一直創作到現在,而我那時候也希望未來可以當一個創作歌手。」從中學初學吉他、鋼琴、寫歌開始,創作歌手的理想就一直伴隨著佩賢的音樂路。
競爭與玩樂並行——佩賢的音樂「雙想」
像是蟄伏在同個軀殼的兩種靈魂,競爭導向的比賽和樂趣至上的創作、「玩」音樂共存,可謂是佩賢音樂道路上的一種「雙想」(Doublethink)——同時存在卻又在某種程度上互相違背、矛盾。佩賢的回應似乎證實了我們的猜想:
「兩種不一樣的心情。比賽的話……你就只有可能三到四分鐘的舞台表現機會,你的練習要很足夠、你要去想用什麼樣的策略、什麼武器……」佩賢描述了一個緊湊、充滿競爭意識與高壓、「Do or Die」的場域,「壓力是一定會有的……它一直圍繞你的腦袋,你的身體自然會有反應:會很緊張、會發抖、會感覺很冷……」
而創作時相對自由的,「做音樂的話相對來說比較輕鬆……你可以犯錯、你可以從頭來過、你想要寫什麼都可以、什麼風格都可以嘗試。」步步為營與可以犯錯、緊張高壓與自在輕鬆、競爭與玩樂……儘管有些互相矛盾,佩賢卻能夠在兩者間游刃有餘,享受音樂的樂趣。
「做音樂其實算是比較自由的感覺。」這一點也反映在佩賢所鐘愛的樂器——吉他上。「站在台上彈吉他、唱自己的歌,有一種很自由、不受拘束的感覺。」佩賢喜歡吉他的便攜、能動與其所象徵的自由奔放,「你要背著它去哪裡都可以……它像是我一個很好的旅伴。」架起一把吉他彈唱、伴奏搭配溫暖厚實的嗓音,或許也是大部分聽眾對佩賢最深刻的印象。
遇到瓶頸就抽離吧!因為創作關乎快樂
如同所有的創作者,佩賢也會有面對瓶頸的時刻。佩賢的應對方法是抽離:「如果我真的遇到(創作)瓶頸,或是寫不出我想要的東西時,我就會停筆,好好讓自己休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調整一下心情再來重新創作。」這樣的方式其實與前述佩賢對待創作的態度有關,即創作講求開心、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如果我覺得『我要繼續寫下去但我寫不好』……那我寫歌有什麼意義?……我覺得寫歌還是開心最重要。」
兜兜轉轉,音樂對於佩賢最大的意義,還是在於從中獲得的快樂。這大概也是佩賢享受創作的自由,並希望成為創作歌手的主要原因吧!
音樂之外:宅女、療愈的小事與鄉愁
佩賢對待音樂的態度,想必也與她樂天的個性有關,這在我們與她的訪談、相處過程中也能得到印證。佩賢自言私底下是相當宅、有點chill的人,和我們一樣,喜歡宅家看電影、追劇、看YouTube上的ASMR影片、偶爾運動。如果不當歌星,佩賢想當採耳師,原因與對ASMR影片的喜愛有關:「因為我覺得採耳是很療癒的事情。」
談及療愈的小興趣,佩賢還提到拼圖:「我小時候很愛拼圖,但長大後慢慢把它遺忘掉了。直到我來到台灣逛到有賣拼圖的店,就突然想起『我小時候很愛拼圖耶』,然後就買回家拼……拼圖很療癒,可以讓我完全靜下心。我也很喜歡拼圖拼上去,發出『咔啦』聲的感覺。」
採耳、拼圖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興趣中,其實也蘊藏佩賢思鄉懷舊的線索。談及採耳師志願,佩賢也憶起在家幫爸爸媽媽掏耳朵的往事;拼圖則是在異鄉重拾被遺忘的樂趣。這些小事之所以療愈,是否與思鄉之情有關,佩賢並未多談,但她坦誠自己很黏家:「一開始來的時候覺得不習慣,因為我以前就跟家人很親密,每一天黏在一起。」而第一次離家那麼久(一年半)的佩賢也難掩思鄉之情,「其實每一天都很想家人,前陣子差不多一個禮拜有2、3天會夢到我回到家、跟家人吃飯。」
在無法實際見面的日子,科技縮短佩賢與家人的距離。「我每天都會跟他們語音聊天、報備我今天做了什麼事情、看到什麼好看的、吃什麼好吃的。每一天就維持這樣。」除了每天和家人保持聯絡外,佩賢也會從台灣販售的家鄉料理中尋求鄉愁的慰藉。儘管如此,佩賢最想念的可能還是家常的味道:「吃來吃去還是媽媽煮的最好吃」,這可能也是很多遊子的共同心聲吧!
結語:兩個世代造就獨一無二的陳佩賢
前面提到,如果以佩賢參加過的《華人星光大道2》與《聲林之王3》作為兩個世代的象徵,佩賢迄今的音樂生涯軌跡無疑糅合了兩個世代的特徵。「星光大道」作為電視歌唱選秀的一股奇跡,曾經風靡華語圈,更是佩賢口中「聽台灣歌、看台灣劇長大」集體記憶的一部分。佩賢年紀輕輕即站上這樣一個大型舞台,實屬不易;佩賢簽約福茂、二次來台後的發展,也受益於電視劇的影響力,像助燃劑般將她的歌聲推得更遠。
而《聲林之王》初創之時,正是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歷代參賽者都透過網路社交媒體累積高人氣,延展賽場後∕外的演藝生命。若有持續關注佩賢,大概也會留意到佩賢在經營網路社交媒體的用心。透過IG平台上的直播彈唱、短影音,佩賢的人氣迅速提升,也吸引了一批相當固著的粉絲。佩賢發揮自媒體優勢,經營人氣、展現個人魅力的成效有目共睹,從最直觀的粉絲數增長、每次直播的觀看人數等數字即可見一斑。
誇張點說,佩賢的經歷背後是兩個世代、兩種媒介的交替,她也因此具備了兩種優勢、兩套工具。在充滿未來可能性的年紀,擁有超過同齡人的豐富歷練,絕對是佩賢最珍貴的寶藏。讓我們期待佩賢帶著寶藏,朝著她成為大歌星的理想一步步前進。
(平面攝影:阿寶 董昱新 IG @aboa_photography)
仍在史學之門苦苦修煉的碩士生。大學時學阿語,進而對伊斯蘭產生興趣。
關注伊斯蘭相關的各種議題,同時努力在生活中實踐人文學科的價值。
也喜歡電影、足球,十多年的槍手迷(Goo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