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一種現代職業文化下的集體心靈病症
幾年前,身為大學教授的我不是把早晨時光用來備課,而是會賴床幾小時,重複看著英國流行歌手彼得.蓋布瑞爾(Peter Gabriel)在一九八六年和凱特.布希(Kate Bush)對唱〈不要放棄〉(Don’t Give Up)的影片。在影片中,兩位歌手擁抱在一起六分鐘,背景是一段日蝕。蓋布瑞爾以豐富的情感傳唱出絕望和寂寥,呼應著我內心的獨白。布希滿懷慈悲地反覆唱著歌名的幾個字,保證這些苦難都會過去,但我不管聽幾次都覺得這些字眼很不真實。
我的第一堂課在下午兩點;我會勉強準時到、勉強準備好,一上完課就回家去。晚上我就吃冰淇淋、喝麥芽釀造的高濃度啤酒——通常會加在一起,做成漂浮冰淇淋。我胖了三十磅。
以任何客觀標準來看,我擁有一個非常棒的工作。我運用高度的技術和訓練,從事自己擅長的事:教授宗教學、倫理學及神學。我的同事們聰明又和善,我的薪資令生活無虞,福利更是沒話說。我有很大的自主權可決定如何教課、進行研究計畫,而且我拿到終身教職,擁有的職業保障是學術圈外不曾聽聞的,在學術圈內也日漸少有。但我仍然很痛苦,而且顯然我的工作就是這種感受的中心。我想放棄。我職業倦怠了。
職業倦怠作為文化現象:與工作「好壞」無關
當時我以為這只是我自己有問題。我怎麼會討厭這麼好的工作?但我後來才明白,職業倦怠的問題遠遠大過一個工作者的絕望。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富裕國家的人民,已經建造出一整個環繞著工作的職業倦怠文化。然而,職業倦怠並不必是我們的命運。
《終結職業倦怠》源出於我的一個渴望:想要了解為什麼數百萬各行各業人士都感覺自己被榨乾了執行工作所需要的力氣,而又是什麼原因令他們感覺自己的人生失敗。我把職業倦怠定義為在期望和工作現實之間拉扯的經驗。而且我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文化現象,在過去五十年間擴展開來,但它的歷史根源深植於我們的信念裡:工作不僅是支付生活所需的手段,更是獲得尊嚴、品格及目的感的途徑。
事實上,即使對於職業倦怠的關注相當普遍,職業倦怠文化仍持續存在,因為我們珍愛這些理想;我們很怕喪失工作許諾要帶來的意義。但是,美國和其他富裕的後工業國家中的典型工作條件,卻讓人無法獲得自己想追尋的東西。
但願本書能幫助我們的文化認清一件事:工作不會給人尊嚴、不會形塑品格、不會為人生賦予目的。是我們讓工作有尊嚴、是我們塑造工作的品質、是我們賦予工作在人類生活中的目的。一旦了解這件事,我們就可以減少自己對工作的奉獻、改善勞動條件,以及尊重那些不為薪酬工作的人。我們可以並肩協力終結職業倦怠文化,以不依賴工作的方式來昌盛發展。其實有不少人已經採用另一種視角來看待工作在美好人生中的角色,而他們通常是在職業倦怠文化的邊緣做到的,本書也會介紹這些人。
工作關乎人類的價值與尊嚴?
《終結職業倦怠》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世界的工作大亂之後出版的。在美國,整個社會的隔離檢疫導致大量失業人口,徹底顯示出我們對工作的理想根本是個謊言。人類的尊嚴、身而為人的價值,與就業狀況是無關的。
因疫情而失去工作的女侍應生,與她在居家令迫使餐館歇業之前有工作相比,並不會少了尊嚴。這樣看來,疫情讓我們有機會決定性地擺脫,過去五十年間掌控我們的工作並造成職業倦怠的社會道德觀,使我們有望重新塑造工作、重新想像工作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如果不把握這次機會,我們就會倒退回從前製造出職業倦怠文化的那些模式。
職業倦怠代表我們平常思考工作問題的方式有個奇特的謎團。職業倦怠會發生在擁有終身教職的大學教授身上,就表示它不僅關係著惡劣的就業條件,它不是用全面增加收入、福利及保障就可以根絕的。工作條件很重要,我的確認為工作者應該要有更好的工作條件,但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重點。
對工作的過高期望,帶來巨大失望
職業倦怠不只是勞動經濟學的一項問題,還是心靈的病症。職業倦怠大半的原因在於,我們相信工作是通往社會、道德及靈性昌盛的可靠路徑。工作根本無法帶來我們想從中得到的東西,而我們的理想與工作上的現實之間有一道鴻溝,造成我們的身心枯竭、憤世嫉俗及灰心絕望。此外,個人單打獨鬥地應付工作,導致我們無法討論職業倦怠問題,或是團結一心來改善我們的情況。當工作達不到我們的期待時,我們責怪自己,暗自痛苦,這只會使自己的困境更形惡化。正因如此,治療職業倦怠的對策必須是文化和集體的方式,將焦點放在工作沒有給予的互相憐憫和彼此尊重。
不過,找到解決方法之前,我們需要了解職業倦怠的經驗。有關職業倦怠的各個故事缺乏本身固有的劇本,它們跟偉大發現、天災人禍或男女戀情的故事不一樣。從平凡無奇、功能正常的工作者,變成委靡不振的軀殼苟延殘喘地度過工作時間,並沒有清楚的分水嶺。或許某天早上醒來時你這樣想著:「又要這樣過一天了。」但你沒有多注意。反正到那個時刻就已經太遲了,已經錯過避免職業倦怠的機會了。你只是以別人期望你的方式執行工作,而日復一日,你做這份工作的能力正在枯萎。在某個時間點,你明白自己只能勉強應付工作,你太疲累、太憤恨、太沒用了。
(封面來源:《非獸性男女》劇照)
《終結職業倦怠:工作為何將人榨乾,又該如何建造更優質的生活?》
作者:喬納森.馬萊西克(Jonathan Malesic)
譯者:劉思潔
出版社:游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