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過巴黎猶太⼈⼤屠殺紀念館:黑暗的符號才是意識的復甦
在來到這間紀念館前我還在猶豫,要逛著名的莎士比亞書店,還是逛大屠殺紀念館(Mémorial de la Shoah)?
最後可能因為我一直對於二戰期間猶太人的經歷有很大的感觸,心裡很直接的選擇了後者。
一開始聽到紀念館名字中的「shoah」,即使我並不知道它的意思,但就感覺有種沈重的歷史感。也覺得它的發音會讓我馬上想起希伯來文的「你好」—「shalom」。
後來一位唸電影系的法國朋友告訴我,「shoah」這個詞真的就是希伯來文,它的意思是「catastrophe(嚴重的災難)」。Claude Lanzmann有一部長達9小時,講述二戰期間猶太人經歷的紀錄片,片名就叫做「Shoah」。可能因為這部紀錄片,「shoah」這個詞代替了英文的「holocaust」,被廣泛使用來指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進入紀念館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震驚,一種寧靜的震驚。
「名字牆」上密密麻麻、沒有空格、按照字母,就像攤開的字典一樣,寫著一個一個二戰期間在法國受到迫害的猶太人的名字。我想會讓人震驚的點,可能是因為平常在墓碑上都只會看到一到兩個名字,而這裡單單幾面牆,上面卻寫了 76,000 個人的名字,這是一股多麼強烈的暴力。
紀念館裡的常設展收藏了很多的歷史材料,各種文件,包括一箱一箱紀錄猶太人資料的卡片、軍官的證件、當時留下的物件、黑白照和錄影等。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一些關於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的電影?我自己是看過好幾部,所以我對當時集中營裡猶太人的囚服印象很深刻。
而這間紀念館裡就展示了一套囚服。藍白線條的衣褲和一頂帽子,加上一個鐵碗和鐵湯匙,就跟電影裡面所看到的一樣。差別只是在於,當你看到這一套真正的衣服在你眼前,心裡真的會百般難受,衣服上的那種髒,不是我們平常生活中可以造成的髒,加上衣服上還有一個一個不知道是怎麼造成的破痕,讓人不敢想像衣服背後的故事。
紀念館裡當然也有展示當時每個猶太人都必須扣上的黃色大衛之星徽章。
這個耀眼的徽章以一種侮辱他人的形式存在,大衛之星是猶太人、猶太教的標誌,在納粹期間卻變成了一種「罪人」的象徵,猶太人扣著象徵自己民族的標誌,被標籤、跟所有人分隔開來,就因為身為猶太人,身為這個民族而遭到滅絕。
我想紀念館除了為了紀念遇難者,也為了要讓世人來參觀,並記得一些歷史,一些不該再重演的歷史。可是很遺憾的是,猶太人大屠殺的這一段歷史太沈重,太可怕,因此不少人其實根本不敢踏進這座紀念館,不敢看到那些畫面、那些檔案。讓我不禁想,那紀念館的警惕作用到底有多大?還是在多數時候。它只能起到紀念的作用,就像我們清明節到墓碑前紀念祖先一樣。
在不少藝術作品裡,也存在著不友善的、黑暗的文字或圖像,讓觀著看了感到不舒服、害怕或不想看,也曾經有人對我說過:「世界已經很黑暗了,做黑暗的作品會讓世界變得更黑暗。」
但是我心想,那彩色的文字或圖像,會讓世界變得更彩色嗎?
那些黑暗的文字、圖像讓人不快,但是卻可以帶出問題的存在,只有當我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我們的行為才會有所改變,世界才會有所改變。就像同志的課題、就像種族歧視的課題,如果沒有意識到那些可怕的歷史,今天的世界就不會跟以前的世界不一樣。
很多時候我們看似不能做什麼去改變世界,但是勇於去「意識到」,已經是一份不簡單的力量。
(封面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BrnGrby)
延伸閱讀
>>>【晚安趴趴走】參觀「伊斯蘭文化展」 在臺灣看見伊斯蘭
>>>【晚安趴趴走】走訪台南寺廟,欣賞建築雕刻(上)
>>>【晚安趴趴走】偽裝教友參觀高雄玫瑰聖母聖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