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法的體制化乃是非常晚近的事。以馬來西亞為例,伊斯蘭法大概在19世紀末、20世紀間,受英國引入普通法、保障馬來王室宗教權威等政策影響而走向體制化,繼而形成馬來亞獨特的「雙元法制」。根據憲法,各州統治者為州內伊斯蘭之權威。州政府有權設立伊斯蘭法庭、制定法案,構建其伊斯蘭法體系。
我們今天稱之為「新疆」的地區並非單一、同質的一塊,甚至「新疆」一詞也是歷史的產物,帶有濃厚的國族史觀與意識型態色彩:對「中國」而言的「新的疆域」。這次推薦的幾本書,即嘗試用不同的視角,力圖呈現在具體脈絡下、具有超越當前政治意識型態之歷史縱深的新疆。
「頭巾」(hijab)可謂伊斯蘭議題中備受矚目者之一。只要頭巾一日存在,它就會是各界談綸伊斯蘭時難以迴避的焦點。《蓋頭掀不掀?》一書以訪談、觀察記錄等為主要材料,配合社會學理論的分析,呈現台灣穆斯林婦女穿戴hijab的身體經驗,是為台灣穆斯林女性研究的突破之作。
從《聲林之王》初嚐成名滋味至今,數年來在台灣的驚奇旅程,讓佳歡獲得了許多:發片出道成為歌手、寫歌賣歌成為唱作人,再到立足、適應台灣的生活,並開闢更多的發展空間。這些讓佳歡的未來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挑戰。
伊斯蘭在中國歷史悠久,自唐代傳入迄今已歷上千年之久。隨著海陸貿易、軍事征服帶動的人口遷徙,大批來自西亞、中亞的阿拉伯、波斯、突厥裔穆斯林移入,漸漸形成「回族」或「回回」群體,並經發展出一種獨具特色的漢文化與伊斯蘭融合體。其中,明末清初興起的經堂教育與「小兒經」即為此融合下的產物。
比起塞一堆歷史知識,或手把手教你如何做研究,這本書更像是在告訴你「歷史學家在想、在做什麼」。正如作者所言:「歷史學家不能給你答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問題,可以教你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
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造成包含劫機者在內共2996人死亡。這是自二戰「珍珠港事件」以來美國領土首次遭遇大規模空中襲擊,也是人類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恐怖攻擊。其對國際政治局勢,乃至個人心理層面的影響,也成為許多電影人探討、反思的主題。
談到土耳其的歷史,大概很難忽略曾盛極一時的鄂圖曼帝國。在伊斯蘭歷史中,鄂圖曼帝國也被視為又一「黃金時期」,象徵著伊斯蘭文明的多元、繁榮。但鄂圖曼帝國究竟多大程度上是「土耳其的」或「伊斯蘭的」?林佳世子的《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即試圖探尋跳脫上述常規史觀的帝國歷史。
本書由20個倫理學議題組成,條理清晰、文字簡單易讀。人文學科如哲學往往在大學生「戰科系」時深受其害,因其價值難以被直觀量化或受社會主流所認知。事實上,哲學的思辨有助於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幫助我們決策。
「原教旨主義」源自於基督教,泛指一切「回到根本」的宗教詮釋與實踐方式。移植到伊斯蘭傳統中,即指遵從《古蘭經》、聖訓,以及先知穆罕默德時代的生活等為典範。然而事實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無法告訴你各個組織、流派之間有何不同,也無法讓你知道某個組織實際上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