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男孩從小就被框架於某些既定模式中:男人不能哭,在面對羞辱和蔑視時必須能夠使用拳頭。同時,女孩也被期望變得溫柔和順從。要有男子氣概的命令無所不在,包括在電影中。這是一個需要重新思考的模式,因為這種支配的關係從童年即可看見。」
語言不只是一個溝通的工具,從一個人口中被說出的語言,靜悄悄的帶上了這個人的身分認同、他在世界所處的位置,甚至悲觀的說,他在這地球上的地位。各種語言或口音都帶著自己的歷史、發展進程、發音、詞彙,這些和語言的好壞、階級的高低都無關,更沒有一個語言的地位應該被抬高或貶低。
如果我們看不見幸運就在這兒,要怎麼感覺到快樂?我們能做的,應該是試著看見,並意識到幸運。如果我們把喜悅寄託在可以由我們來決定的事情上,我們便可以去努力爭取。一個人的幸運和快樂、幸福是相連的,既然快樂和幸福都是可以主動追求的,那為什麼幸運不可以呢?
這是一間由袖珍藝術家 Dan Ohlmann所創立的私人博物館。坐落於里昂一棟古老的建築當中。在這裡就不做遊記式的介紹。比較想透過分享博物館藏品的照片,一起來探討袖珍,到底為什麼吸引著我們?除了因為看著可愛,我想會不會也是因爲,這些仿真的建築物裡面沒有人?
「讀書」如果跟賺錢沒太大關係,那跟什麼有關?讀書是為了累積知識,而「知識」一直是人類文明中很重要的一塊。人因為對生活、對社會有意見或想法,這些想法的積累促進了知識的生產與再造,進而構成屬於一個社會、文明,甚或是全人類的知識世界。廣義而言,其實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人,對於「知識世界」都有或多或少的貢獻。
我們對於孤獨這個詞並不陌生,只是在我們的認知裡,「孤獨」一直是個貶義詞。可能因為受到難以磨滅的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共同體的生活,因此在這樣的文化里,我們根本無法認識什麼是「孤獨」。大部分的電視劇、廣告不停灌輸我們:「孤獨」是不好的,孤獨就是無依無靠、不合群、孤苦伶仃、等等…
透過觀看一幅幅瑪格麗特的畫作,總會讓人瞬間腦洞大開,相信這就是「想像」的力量!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可以和瑪格麗特的畫作一樣,充滿各種可能性,就看我們的想像力可以去到多遠。
最近在逛法國圖書館童書區裡,竟然發現有一區的分類叫做「哲學」。雖然以前就聽說,法國是個 對哲學教育相當重視的國度,但在童書區看到哲學相關的書籍仍然有點驚訝。這裡就來分享一下, 我從一本叫做《藝術家與世界(Les artistes et le monde)》的哲學童書中所得到的收穫。
透過一首歌的歌詞與MV,向多位著名的藝術家致敬,可見周杰倫與工作團隊對於藝術的熱愛!從超現實主義、巴黎畫派、印象派到新月詩派等,不只使《最偉大的作品》這首歌充滿了藝術的情調,還能讓聽眾認識到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回顧藝術史中那些偉大的巨作!
常聽人說,漂亮很重要,因為你長得美,別人對你的待遇就不同。為什麼人的長相會是決定被對待好壞的最主要因素?怎麼樣才叫美,怎麼樣才叫醜,又是誰有資格做出定義?其實我們天生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何必刻意去定義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