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獨家熱播的台劇《她和她的她》自上映以來獲得不錯的成績,網路討論熱度依舊。這部以「女性視角」為主的影集,除了帶我們瞭解「權勢性侵」、「家人的二次傷害」對性侵受害者帶來的創傷,在許多劇情中都不難發現「厭女情結」,我們會發現這些「厭女情結」在社會中普遍出現,但都習以為常了。
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今日的惡意選民,是否有可能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普及?想研究這個問題有一個辦法,就是使用俄裔美籍科學家彼得.圖爾欽(Peter Turchin)提出的「結構-人口理論」(structural-demographic theory)。
遺產想給誰就給誰?金馬影帝陳松勇演出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戲劇,因為他一生未婚無子女,晚年生活多倚賴印尼籍看護Y 照應,有媒體形容陳松勇對看護Y 視如己出,兩人關係情同父女,還曾透露要將遺產留給她,看護Y 也都稱呼陳松勇為「爸爸」。
即使親密關係的雙方無法同時學習薩提爾模式,也可以先由其中一方學習和成長,在關係中練習和自己連結、接納自己,轉化原生家庭的影響力,讓自己變得更完整,才有能力用一致性的方式和伴侶互動與溝通,促使伴侶也有機會用他的步調開始學習和改變,逐步走向可以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階段。
過去老一輩總是高喊奮鬥才有好未來,愛拼才會贏,結果真的是如此嗎?近期,在新一代的族群流行起來的「安靜辭職」與過去因內捲效應所導致的「躺平」概念不謀而合,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年輕人難以突破職場的天花板,薪資成長與努力程度的總是不成正比,因此迅速在社群上引起廣大的回響。
小時候的我想都不用想,就能毫無來由地討厭自己,自我厭惡猶如第二層肌膚般自然,我也擁有不假思索貶低自我的不良習慣。長大後,拆開我那些裝載過往、家庭教育、童年的箱子時,情緒百感交集浮上表面,其中有一些我至今還沒做好心理準備,尚且無法直視面對。
勇氣並不等於沒有恐懼,而是在恐懼之中勇往直前。一般而言,這種感覺就像在沒有安全網的情況下飛行,通常這也代表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感到更有活力和生命力。如果可以安穩待在安全的角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做這樣的事呢?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黯淡無光,會覺得彷彿缺少了什麼。
那之後我還是常常跟他通話,他會在電話裡擔心我的性愛成癮問題。沒過多久後,我就停止和他聯繫。好長一段時間,我無法開口對任何人說出那晚發生的事。我也想過他是不是利用了處於脆弱中的我,但這樣想的話會讓我變得更加悲哀,所以我努力忽略自己的感受。
許多人認為,美貌是女性的一種資本,是她們可以用來換取向上流動機會的資源。有人更主張,美貌或許可說是女性的特殊力量,得以顛覆傳統的階級秩序。女孩可能擁有豐富的身體資本,但她們消費這種資本的能力,卻大大受到性別化的性行為規範的箝制。
透過觀看一幅幅瑪格麗特的畫作,總會讓人瞬間腦洞大開,相信這就是「想像」的力量!我們看到的世界其實可以和瑪格麗特的畫作一樣,充滿各種可能性,就看我們的想像力可以去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