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薩提爾模式的學習裡,我們的生命可以有兩種選擇。你可以選擇把他人或自己的期待,當成不得不去執行的責任,或是形成一個完美的標準來逼迫自己;或者,選擇把這樣的期待,在自己的認同下,形成一個適當而清晰的方向,讓我們可以依循和調整。
失去與創傷是人生無可避免的一部分,後續效應往往帶有強大的破壞力。喪親、成為暴力事件或刑事案件的受害者、傷殘失能、罹患慢性病或致命重症、受到恐怖攻擊或戰爭的蹂躪,抑或是歷經其他性命飽受威脅、心靈飽受傷害的遭遇,都可能使我們的生活脫序,並留下深深的心理創傷。
創意非虛構寫作中的「創意」一詞與作者如何構思概念、總結情節、定義個性、描述地點,以及塑造並呈現資訊息息相關。「創意」不代表捏造出從未發生的事,或者記述和描述並不存在的事。創意並不表示作者有權說謊;「非虛構」一詞則表示題材來自於真實世界。
我猜你直覺認為,在第一種情況中,辭職的決定是好的,第二種情況就不是一個好決定。難道未來工作發展得很好,辭職的決定就是好的?如果發展不順利,肯定是決策做得不好?關鍵是,在兩種情況中,我沒有提供任何有意義的資訊,說明究竟運用什麼流程達成決策。
在部分亞洲地區,炫耀財富的行為也是商業交易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人類學家庄思博(JohnOsburg)曾研究中國成都的富商是如何透過招待政府官員到高級餐廳、卡拉OK與酒店娛樂活動,以建立自己的地位,在這些宴席中,總會有吃也吃不完的餐點菜餚送上桌。
如何判斷這個人是否需要聊一聊?有可能你或你認識的人碰到了什麼事情,日常的煩惱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小事頓時感覺無法承受。也或許各種因素加起來形成莫大的壓力,例如工作不順又剛好跟朋友吵架,或是經濟壓力伴隨著家庭不睦。
歷史永遠是以成敗論英雄的(或許只有拿破崙除外),因為希特勒最終敗了,他的歷史定位也可想而知。但是,如果他勝了呢?當然,歷史既沒有機會再來一次,也不可能「重演」。倘若如此,研究歷史還有什麼意義?
最近在逛法國圖書館童書區裡,竟然發現有一區的分類叫做「哲學」。雖然以前就聽說,法國是個 對哲學教育相當重視的國度,但在童書區看到哲學相關的書籍仍然有點驚訝。這裡就來分享一下, 我從一本叫做《藝術家與世界(Les artistes et le monde)》的哲學童書中所得到的收穫。
孤單寂寞不是我們的錯,也未必代表沒人想跟我們交朋友。但無論是什麼原因所致,一旦落入孤獨的處境,它就會引發一連串的心理反應,使得我們在無意間把這種處境持續下去,甚至讓自己的處境更惡劣。由於這種作用力通常是不自覺的,在我們能夠隨身攜帶的工具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開放的頭腦。
透過一首歌的歌詞與MV,向多位著名的藝術家致敬,可見周杰倫與工作團隊對於藝術的熱愛!從超現實主義、巴黎畫派、印象派到新月詩派等,不只使《最偉大的作品》這首歌充滿了藝術的情調,還能讓聽眾認識到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回顧藝術史中那些偉大的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