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掩蓋情緒的行為
文化 CULTURE, 生活 LIFESTYLE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總覺得自己很糟、不夠好?

沒辦法將內心產生的攻擊性宣洩在他人身上時,我們就會將箭靶轉向自己,指責自己、詆毀自己、怪罪自己,對自己破口大罵。

「笨死了!笨蛋!為什麼又重蹈覆轍?問題都出在你身上!」

光靠言語還不足以洩憤,我們甚至會捶打自己的頭,或用刀刃劃傷自己的手腕。習慣攻擊自己的人,每當強烈的負面情緒湧現,全身的瘀青與刀痕也會跟著增加。最近自我傷害的青少年日益增加,但重要的不在於自我傷害的行為本身,我們必須檢視,他們這麼做是為了逃避什麼、試圖掩飾何種情緒。

有些人會直接顯露出攻擊性,也有不少人會選擇將不舒服的情緒擱在內心,經常採取迴避或逃跑的策略。為了遺忘不快的狀態,最廣泛使用的工具即是智慧型手機。當情緒陷入低潮、憤怒或變得惡劣時,人們就會鑽入快速運轉的影片、遊戲或社交網站之中,試圖用新的刺激來掩蓋此時的心情。有些人會不斷重複進食後嘔吐的行為模式,或在網路購物網站穿梭,持續把商品丟入購物車,或酗酒直到失去意識,又或者尋找某個能讓自己遺忘此時「惡劣」心情的人。

這種應對習慣並不是你本來就擁有的天性。沒有人天生就會傷害自我,或者從兩歲開始就對遊戲上癮,而是在試圖處理碰到的狀況時,不自覺地從事某種行為,隨著經驗一再發生,於是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每個人都具有運用手邊的方法擺脫危機的傾向,所以剛開始只是偶然,但做出該行為之後,發現似乎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但時間久了,這種臨機應變的回應方式會造成許多副作用,非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還會衍生其他問題。

回應「上鉤」的方法

表面上看似不同的行為,細看卻發現其中藏有類似的原理,都是為了盡快甩掉或消除厭惡的情緒、仇視的想法或不舒服的感覺。當體內無法完全裝下內心產生的情緒,我們會想要把它們傾倒在某處,企圖壓抑、迴避或逃跑。每個人會產生敏感反應的情況或許不同,但有效應對的方法卻是相同的。佩瑪.丘卓在自己的著作《不被情緒綁架:擺脫你的慣性與恐懼》(Taking the Leap)中,用三個階段來說明如何回應生活中的「上鉤」,也就是回應賢巴的方法。

若用心理學的角度來補充,可整理成以下五階段:

第一階段
覺察此時的我「上鉤了」,掌握平時我會對何種主題或問題難以釋懷,出現執著或敏感反應,以及我容易「上鉤」的情況有哪些基本條件,了解之後將有所幫助。

第二階段
當我不自覺地想要採取某種行為時,立刻大喊:「暫停!」並緩緩地做三次深呼吸。即便只是一兩次沒有做出習以為常的自動反應,也能成為改變模式的重大契機。
(等一下!現在想說的話或行動也都暫停!先調整一下呼吸吧。)

第三階段
向體內產生情緒、欲望或衝動的部分打聲招呼,表示你已經覺察它的存在,讓它稍微冷靜一下後,接著「去做現在需要做的事」。無論我的內心狀態如何,有時我們會碰到必須完成眼前的工作,或者必須和眼前的人進行適當溝通的現實情況。儘管內心感到不舒服,仍然去做此時必要的行為。讓外界的事情進行下去,同時掌握自己的不適感,清楚地覺察它的存在。

第四階段
用溫暖、親切、好奇的開放心態,全然地「感受」此時的經驗。孤單的感覺、彷彿獨自被拋下的恐懼、彷彿遭人無視的憤怒、想要報仇或揍人的心情、鬱悶委屈的感覺、想放棄一切逃跑的心情、有氣無力的心情、挫折感、自卑感、羞恥心、敵意、恐懼……無論是什麼樣的情緒或感覺,完整地去感受體內的一切。它可能看起來是紅的、是黑的,也可能以情緒性的字眼或語句出現。你也可能會覺得腹部、頭部、肩膀、背部或手腳等身體部位格外能感受那股情緒或衝動。「此時發生的是什麼?」重要的是不採取任何將它隨手亂扔的行動,而是在「我」的身心內,產生欣然擁抱它的心情。

無論是何種情緒、想法、感覺經驗,都不代表整體的我,它不過是我們體內的一部分,是部分的經驗。帶著「整體的我」,以溫暖的手輕撫內在各個部分的感覺,仔細傾聽,另外,藉由冥想或散步來觀察內在也會有幫助。

第五階段
「任由它流逝。」此時這場鬥爭要走多遠?要持續多久?一週?一個月?還是一年?無論是多麼強烈的情緒、多麼煎熬的想法都無法持久,終究都會變化、消失。無論體內產生的想法、情緒、感覺或經驗的內容是好是壞,只要放任它去,它很快就會隨著時間一起流逝。我們檢視內在的理由,並不是因為其中存在著多麼偉大的實際形體,反而越是深入窺探,越能深刻體會到內在的空無一物。裡面什麼都沒有,我們卻始終以為裡面有什麼,並論斷其好壞。為了了解「原來我太過處心積慮地糾纏,太想甩掉原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於是仔細傾聽內心,這是為了覺察,究竟是什麼把我推向了那種模式之中,並就此打住。

每天做的事造就了我


日復一日地做某件事,不單純只是有規律地反覆去做,而是替大腦連接全新的神經系統,替身體開闢新的道路,因此,它會如呼吸般理所當然,讓你在早晨睜開眼睛的那一刻就自然想起。你會時時刻刻將它記在腦中,要是一天不做,就會感到渾身不對勁。

即便如此,也不意味著你每次都會自動自發。有時你會不想做,也會有不順利的時候,又或者因為沒有絲毫進展而感到心情沉重,但就算是這樣,你依然會做下去。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順利或不順利,你都會全心全意投入,日復一日地做下去。

你每天都會做哪些事?
每天做的事,會造就你這個人。
日復一日的行為,會成為你的言語,你的想法,你的情緒。
它會成為你的習慣,你的命運,你的身分認同。
你,等於你每天做的事情。


許多人會因為當下心情不對而拖延,為了做得更完美而拖延,但重要的是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順利或不順利,都帶著「先做就對了」的想法去做。

你就等於你每天做的事情。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
作者:邊池盈(변지영)


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厭世、躺平也沒關係,擁抱陌生自我的111個接納練習
作者: 邊池盈(변지영

譯者: 簡郁璇
出版社:采實文化

延伸閱讀
>>>《一位英國鴉片吸食者的告白》:在上天恩賜的萬靈藥癮中痛並快樂著
>>> 《萬能店員》書摘:「在消費者與店員之間」——一種便利,各自表述
>>> 【晚安書】《如果沒有上帝,想做什麼都可以?》 用倫理學的視角思考人生

(封面來源:Instagram / @illusom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