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社交焦慮症」?其實你需要的是鬆弛的人際關係
身為高敏族群或自認有社恐傾向的你,是否經常覺得別人的眼光超級刺眼?害怕被別人盯著看,所以一直小心翼翼謹言慎行,不但不敢輕舉妄動,連只是買件花俏點的衣服都不敢穿上身……讓同樣也曾罹患社交焦慮症的日本社會觀察家鶴見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如何活得更自在,不再過度在意他人眼光。
我在高中時,曾經罹患社交焦慮症。這種病如果沿用以前的稱呼「人群恐懼症」,或許比較容易理解。一言以蔽之,這是「害怕別人認為自己不好,於是對待人接物造成障礙的病」。也就是說,這是一種過度擔心「別人怎麼看我」的狀態。
研究報告指出,在美國,平均每十個人至少就有一人,會在人生某個階段罹患社交焦慮症。可見並不是什麼罕見的疾病。
由此可知,過度在乎別人觀感的人多如過江之鯽。何況,其實根本就沒有人能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這並不是什麼特別的病症,而是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的問題,差別只在程度是否嚴重而已。
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將扼殺自己
以我為例,我自己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
坐電車的時候,會覺得對面的人在看自己,所以不敢抬頭。
感覺隨時隨地都有人在審視自己,所以動作很不自然。
因為害怕被別人發現自己不擅長在人前說話,在上課時就一直擔心老師會不會點到自己,結果導致上課的內容一個字都沒聽進去。
甚至還會擔心「無法好好的與認識的人在學校的走廊上碰面打招呼」。當認識的人從前方走來,就會開始煩惱:我該主動開口叫對方?還是假裝沒看見?不知道該怎麼反應,才不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很奇怪。像這樣一直思考該怎麼樣比較自然,反而讓內心更加慌亂。結果不管有沒有打招呼,都會一直在想「對方是不是覺得我很奇怪」,就這樣自顧自的情緒低落。
還有很多更嚴重的症狀,此處就不一一舉例了。
有句話說「唯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我不想拿來套用在世間萬物上,但是這種痛苦的經驗確實只能用這句話來形容。
「不希望任何人對我有任何看法。」
最嚴重的時候,我曾經這麼想。具體而言,我只想當個徹底的普通人。這跟什麼都不想說不一樣。什麼都不說反而更引人注意,會「讓人對我產生看法」。我的目標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普通到讓人不會對我產生任何看法的狀態。
這麼做其實就等於是殺死自己。可以說是雖生猶死。
雞犬相聞的學校教室
如果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就很容易被「別人怎麼看我」擊垮。
那麼,從哪一刻開始屬於「過於在意」呢?我想,那大概就是「主客異位」的時候。如果過度重視別人心目中的想法,甚至當成自己行動的準則,就已經處於主客異位的狀態。這樣一來,痛苦就會開始產生。
問題是,就算心裡想著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但如果身邊有許多人都在觀察彼此,想要做到這點就更加困難。
我經常參加附近高中的校慶,也算是順便參觀校園,每次去的時候都會感嘆「怎麼這麼小」。在走廊上與學生擦身而過時,幾乎要撞到對方的肩膀。以我現在的生活習慣,我已經無法想像長時間待在人口密度這麼高的場所了。
社交焦慮症最常發生在十幾歲的青少年身上。我猜那是因為學校的人際關係太緊密了。
尤其是在我念高中的時候,當時北野武或塔摩利等藝人,總是在廣播上聊一些觀察並嘲笑別人的話題,對年輕人具有莫大的影響力。聽完北野武的廣播節目,隔天班上同學都自以為是北野武,對同學品頭論足。我猜也有很多人是因為不想成為被品頭論足的對象,為了自保不得不先下手為強。
如果不只有很多人在互相觀察對方,而且那些觀察的視線還帶有惡意,人們就會更擔心「別人怎麼看我」。因為如果不夠小心的話,就可能成為攻訐的目標。
幾乎所有的社交焦慮症皆始於某種失敗的經驗。被人取笑的經驗很容易成為導火線。
不要活在服從別人的目光下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我」呢?當然,盡可能不要長期待在關係過於緊密的場所,這點非常重要。
我特別想要強調的是,不要讓自己一直處在充滿惡意的視線下。
另一方面,請盡量前往願意用寬容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場所。
關於治療社交焦慮症的方法,以前的作法,是鼓勵患者勇於面對讓自己感到緊張的場面,藉此鍛鍊心志,但這實在太痛苦了。
即便是這樣,如果只是一直逃避讓自己不安的社交場面,通常也是無法治好社交焦慮症。而且還有可能越是逃避,越會讓這種不安擴散到其他狀況。以上是醫學界的定論。
既然如此,不如找出對自己比較寬容的人際關係,讓自己習慣這樣的人際關係。這種作法對於容易在意別人眼光的人也很有效。倘若狀況比較嚴重,也有聚會或自助團體可以提供支援。
總之請換成較寬容、鬆弛的人際關係。
如果被迫過著屈服於某種淫威之下的生活,可能永遠都不知道活著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服從別人的目光也是一樣的道理。
光是學會不扼殺自己,為自己而活的生活方式,活著的感覺就會完全不一樣。
(封面圖片來源:Pexels / Aleksandr Burzinskij)
《請你離我遠一點:《完全自殺手冊》作者,寫給同樣為人際關係所苦的你,讓人生變輕鬆的38種方法》
作者: 鶴見濟
譯者: 賴惠鈴
出版社:樂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