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教我的最後一堂課》:如何才能得到永恆的滿足感?人生的意義為何?
文化 CULTURE, 生活 LIFESTYLE

《蘇格拉底教我的最後一堂課》:如何才能得到永恆的滿足感?人生的意義為何?

有一些靈性傳統的核心要旨是透過脈輪將意識提升至更高境界。事實上,我曾想像覺醒是一個戲劇性事件,充滿著狂喜的意象,以及至樂、平靜、和諧與幸福的感受。而現在,我更加偏向於這樣的禪宗定義來過生活:「餓了,就吃。渴了,就喝。累了,就休息。」—跟著「道」或者自然一起流動,在每一刻來臨的當下做出回應,沒有多餘的複雜狀況。

從這個觀點來看,聖人的「邁向開悟六階梯」(Six Stair Steps to Enlightenment)與教授的「意識層次」、大師的「人生七階段」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筆記概述的六階梯如下:

第一階:我心煩意亂,甚至沒注意到自己的房間亂七八糟。

第二階: 我心煩意亂,但我注意到自己的房間亂七八糟,讓我更懊惱的是,我要住在這個亂七八糟的房間裡,但我什麼都沒做。

第三階: 我心煩意亂,但我注意到自己的房間亂七八糟後便開始清理,試圖減輕我心煩意亂的感受。

第四階: 我心煩意亂,也注意到我的房間亂七八糟,我清理房間是因為房間亂七八糟,需要清理(從以感覺為中心轉變到以目的為中心的行為)。我仍相信房間只能透過我自己的努力才能變乾淨。

第五階: 我依然心煩意亂,我注意到亂七八糟的房間並且清理了它,這要歸功於教我使用吸塵器的父母、吸塵器的發明者,以及提供電力的人。不再是某個單一的英雄角色在創造我的人生,我是無數人組成的團隊其中一分子。我了解沒有所謂憑一己之力創造的成功。

第六階: 我可能依然受到憤怒、悲傷和恐懼的困擾,也就是說,我的情緒不見得已經改變,但是當我注意到房間亂七八糟,我將自己視為現實完成工作的管道。由於許多人的支持與幫助,清理才能發生。(現在我們已經踏入禪的領域。)

聖人提醒我,沒有人能永久達到最後一階,在現實狀態裡,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這些階梯上上下下。

我的訓練筆記裡也包含了一則值得發人省思的CL公案:「你寧願和一位行為像瘋子的佛住在一起,還是和一位行為像佛的瘋子住在一起?」換句話說,哪個比較重要:是一個人的內在生活,還是他們帶給這個世界的行為?這個公案不需要一個答案,但卻是一個有益且值得思考的問題。

新的洞見,新的行為

我的每一本書都是標記著我的靈性進化史與職業生涯的里程碑。一九九六年冬天,我從聖人那裡收穫的洞見,讓我在多年前構思的著作《日常開悟》裡關於「十二個個人成長場域」中的若干部分,獲得了啟發。

到了這時候,由於聖人的提醒,我不再鼓勵任何人去感受快樂或感恩、慈愛或平靜、勇氣或自信或仁慈,而是鼓勵他們去表現出這樣的行為。這個建議讓一些人留下了虛假的印象,像是明明覺得生氣卻假裝心平氣和。還有些人誤把我的話當成是那句流傳已久的迷因「弄假直到成真」(Fake it ’til you make it)。然而,這和假裝感覺到什麼或努力製造出那些感覺一點關係也沒有,它和採取行動有關。

為了釐清這個新方法,我問大家:「假如你很害怕衝進著火的屋子拯救一個孩子,但是你還是做了—覺得害怕卻做出充滿勇氣的行為,那是什麼情況?」(拳擊教練庫斯‧ 達馬托〔Cus D’Amato〕說的好:「英雄與懦夫感受到同樣的恐懼,他們只是做出不一樣的回應。」)

感到害怕卻表現勇敢的例子也適用於其他情緒和行為,例如感到害羞卻表現出自信,或感到惱怒卻表現出禮貌。當然,這是一種習得的技巧,但是一如其他技巧,勤加練習就能進步。

一連串的片刻

如同聖人所說,我在教學裡指出,人生是由一連串的片刻構成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穩定的也有神經質的片刻,有明智的也有無知的片刻,有不理性的也有開悟的片刻。

因此有人在研討會後來找我,說:「丹,我覺得深受啟發。」我只能回答:「別擔心,這會過去的。」

由於啟發會過去,動機也是來來去去,於是當該寫作或該運動或做任何我該做的事時,我不再追求或依賴它們,那也是我為何會推薦他人這個做法,也是我自己的做法:選擇一個目標,然後長時間付出努力。夢想可以大,但要從小地方開始,然後將各個點連接起來。

有一次我在演講完後簽書,一位讀者對我說:「丹,你看起來真是個好人。」

「有時候。」我回答。

蘇格拉底教我的最後一堂課:當百萬暢銷作家遇見心靈大師,關於人生的終極解答【獨家收錄臺灣版新序】
作者:丹.米爾曼(Dan Millman)
譯者:蔡孟璇


蘇格拉底教我的最後一堂課:當百萬暢銷作家遇見心靈大師,關於人生的終極解答【獨家收錄臺灣版新序】
作者: 丹.米爾曼(Dan Millman)
出版社:采實文化


(封面來源: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劇照)